讙
huān①喧哗。
《史记•陈丞相世家》:“乃拜为都尉,……诸将尽~。
”②通“欢”,喜悦;
高兴。
《过秦论》:“四海之内,皆~然各自安乐其处。
”
讥
jī①指责;
非难。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满目箫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规劝;
讥笑。
《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于市朝。
”③讥讽;
讥笑。
《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而在己为有悔。
”
论
lùn①讨论;
议论。
《出师表》:“每与臣~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评定赏罚;
判定。
《出师表》:“宜付有司~其刑赏。
”③说。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魏晋。
”④辩论。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
”⑤研究;
研讨。
《五蠹》:“~世之事,因为之备。
”⑥言论;
主张;
学说。
《甘藷疏序》:“余不侫,独持迂~。
”⑦文体的一种,即议论文。
《文选序》:“~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
”查询
诔
lěi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
《墨子•鲁问》:“鲁君之嬖人死,鲁君为之~。
”【引】一种哀祭文体。
《后汉书•桓谭传》:“所著赋、~。
书、奏,凡二十六篇。
”
语
yǔ①谈论;
说话。
《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②话;
言论。
《琵琶行》:“又闻此~重唧唧。
”③谚语;
俗语。
《左传•僖公二年》:“~曰:‘唇亡齿寒。
’”yù告诉。
《为学》:“贫者~于富者曰……”【语次】谈话之间。
说
shuō①陈说;
讲说。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如此。
”②说明;
解说。
《离骚》:“众不可户~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③言论;
说法;
主张。
《鸿门宴》:“而听细~,欲诛有功之人。
”④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
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
《黄生借书说》:“为一~,使与书俱。
”shuì劝说;
说服。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王万端。
”yuè通“悦”。
喜欢;
高兴。
《论语》:“学而时......更多
谄
chǎn①谄媚;
巴结;
奉承。
《冯谖客孟尝君》:“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谀之臣,开罪于君!
”②巴结别人的言语或行为。
《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于后。
”【辨】谄,谀。
“谀”是用言语奉承,“谄”则不限于言语。
“谄”“谀”二字连用时,不再有这种区别。
【谄骨】指谄媚的人。
【谄泪】假哭以求怜悯。
【谄笑】装出笑脸巴结人。
【谄谀】巴结讨好,一味迎合别人。
谓
wèi①告诉;
对……说。
《鸿门宴》:“请往~项王,言沛公不敢项王也。
”②说。
《石钟山记》:“因得观所~石钟山者。
”③叫做;
称为。
《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之华山。
”④以为;
认为。
《赤壁之战》:“愚~大计不如迎之。
”⑤是;
说的是。
《醉翁亭记》:“太守~谁?
”
谳
yàn审判定罪。
《后汉书•申屠蟠传》:“乃为~得减死论。
”
质
zhì①人质;
抵押品。
《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
”②作人质;
作抵押品。
《触龙说赵太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于齐。
”③质地;
底子。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而白章。
”④质朴;
朴实。
《论语•雍也》:“~胜文则野,文胜~则史。
”⑤资质;
禀性。
《送东阳马生序》:“非天~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⑥刑具;
刀斧底下的垫座。
又写作“锧”。
《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请罪......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