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①古代一种像斧头的兵器。

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十二首之十:“刑天舞干~,猛志固常在。

”②悲伤;

忧伤。

《柳毅传》:“毅深为之~。

”《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者。

”《祭十二郎文》:“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天涯之~也。

”③亲戚;

亲属。

《狱中杂记》:“富者就其~属。

贫则面语之。

”【戚促】窘迫;

迫促。

【戚戚】⒈忧愁的样子。

⒉心动的样子。

kuò①捆束;结扎。

《中山狼传》:“内狼于囊,遂~囊口,肩举驴上。

”②包括;

包容。

《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四海之意。

”③搜求;

网罗。

《北史•孙搴传》:“时大~人为军士。

”④箭尾;

箭的末端。

《列子•仲尼》:“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发发相及,矢矢相属。

”⑤聚;

会集。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

”查询

kòng①开弓;

拉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

”②勒马。

谢灵运《东山观海》:“策马步兰皋,緤~息椒丘。

”③控制;

约束。

《滕王阁序》:“~蛮荆而引瓯越。

”④投。

《庄子•逍遥遊》:“时则不至,而~于地而已矣。

tuī①用手推。

《陈州粜米》:“你可也被人~更不轻。

”②推移;

移动。

《谭嗣同》:“荣贼并非~心待慰帅者。

”③推求;

推测。

《察变》:“特据前事~未来,为变方长。

”④推广。

《齐桓晋文之事》:“故~恩足以保四海。

”⑤推辞;

推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番张教头没得~故了。

”⑥推荐;

推举。

《报任安书》:“教以慎于接物~贤进士为务。

”⑦推行;

实行。

《韩非子•五蠹》:“州部之吏操官兵,~公法,而求索奸人。

......更多

fū①给予;

施予。

《尚书•康王之诰》:“戡定厥功,用~遗后人休。

”②普遍;

遍。

《诗经•般》:“~天之下。

”③传布;

散布。

《尚书•大禹谟》:“文命~于四海,祗承于帝。

”④铺开;

扩展。

《采草药》:“用花者取花初~时。

”⑤陈述;

铺述。

《文心雕龙•序志》:“迭文以定篇,~理以举志。

”⑥搽;

涂。

《林黛玉进贾府》:“面如~粉,唇若施脂。

”⑦足;

够。

《治平篇》:“吾以知其必不~矣。

zá①配合各种颜色。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五色。

”②搀杂;

混杂。

《项脊轩志》:“又~植兰桂竹木于庭。

”【又】乱糟糟的事。

《归田园居》:“户庭无尘~,虚室有余闲。

”③不纯的;

不同种类的。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树。

”④交错。

《琵琶行》:“嘈嘈切切错~弹。

”⑤都;

共。

《愚公移山》:“~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杂厕】夹杂;

混杂。

【杂家】古代九流之一,采众家之说而融为一家的......更多

zhēn①一种质地坚硬的树。

《山海经•东山经》:“太山上多金木~木。

”②筑土墙时两端竖立的木柱,比喻支柱、骨干。

左思《魏都赋》:“师尹爰止,毗代作~。

”【桢干】筑土墙时两头用的柱子叫“桢”,两边用的木板叫“干”。

比喻支柱、骨干。

chǔ①树名,树皮可用来造纸。

《山海经•西山经》:“(鸟危之山)其阴多檀~。

”②纸的代称。

《书博鸡者事》:“即连~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

”【楮先生】即纸。

韩愈在《毛颖传》中,以物拟人,把毛竹称为毛颖,把纸称作楮先生,于是后来楮先生成了纸的别名。

chén①沉入水中;

沉没。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璧。

”②泛指下落;

沉陷。

《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雨打萍。

”③沉溺;

陷入。

《冯谖客孟尝君》:“~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④重;

沉重。

《采草药》:“无苗时采,则实而~。

”⑤深;

深沉。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幕,~醉不知归路。

”【注】“沉”原来写作“沈”,音s......更多

zhù①灌入;

流入。

《孟子•滕文公上》:“决汝汉,排淮泗,而~之江。

”②流出;

渗下。

《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

”③投;

击。

《庄子•达生》:“以瓦~者巧,以钩~者惮。

”④集中。

《晋书•孙惠传》:“四海~目。

”⑤赌注。

《水浒传》:“我不傍猜,只要博这一博,五两银子做一~。

”⑥给书中字句做解释。

如《说文解字注》⑦用来做解释的文字。

【注疏】注释和解释的文字的合称。

【注望】瞩目;

期待。

......更多

678910 共2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