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文献
中国烹饪文献 (更新时间:2004-1-17 16:26:00 本章字数: 1191)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典籍中保存了大量饮食烹饪资料。
它们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珍宝,不但可借以考察中国古代全民族的生活方式,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烹饪的优良传统,发掘和创新食品具有极高的价值。
据当代烹饪史家研究,我国古代烹饪典籍,按内容,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食单、食谱、食品学(包括食疗)方面的著作。
食单有:《吕氏春秋.本味》中的商代食单,《楚辞.招魂》中的楚宫食单,隋代谢讽《食经》、唐韦巨源《烧尾食单》、宋虞宗《食珍录》、司膳内人《玉食批》,陆游《老学庵笔记》所录“宴金国人使九盏”、周密《武林旧事》载宋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宴节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六司百官食次”等。
食谱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年载《淮南王食经》等烹饪专著,几乎全部已佚。
现存的,为《礼记.内则》所记“八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饮食部分,实为当今世界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食品科技百科全书,此后有唐杨晔《膳夫经手录》、郑望之《膳夫录》、宋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林洪《山家清供》,元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浦江吴氏《中馈录》,明刘基《多能鄙事》饮馔部分、无名氏《墨娥小录》饮馔部分、松江宋诩《宋氏养生部》、吴门韩奕《易牙遗意》、古杭濂《遵生八笺》中的《饮馔服食笺》、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馔部分,清朱彝尊《食宪鸿秘》、李渔《用情偶记》饮馔部分,周亮工《闽小记》饮馔部分、袁枚《随园食单》、童岳荐《童氏食规》、李代楠《醒园录》、顾仲《养小录》、曾懿《中馈录》、黄云鹄《粥谱》。
又有宋陈仁玉《菌谱》、僧赞宁《笋谱》、高似孙《蟹略》、傅肱《蟹谱》、明屠本畯《海味索引》、《闽中海错疏》、顾起元《鱼品》、清陈鉴《江南鱼鲜品》、郝懿行《记海错》;
唐陆羽《茶经》、宋苏轼《酒经》、朱肱《酒经》、张能臣《酒名记》等。
食疗专著,参见“中国古代食疗”条。
第二类是饮食市场方面的资料。
唐以前多为零散记载,五代至宋以后,逐渐丰富,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清无名氏《如梦录》、李斗《扬州画舫录》、顾良《桐桥倚棹录》,近代《成都通览》,当代邓云乡《燕京乡土记》等。
第三类为饮食掌故。
材料较集中的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宋陶穀《清异录》、元无名氏《馔史》等。
此外,《周礼》、《礼记》、《诗经》、《尚书》、《论语》等经典及诸子、汉赋、类书、字书中也有不少饮食资料。
至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中的随葬食单,墓葬砖刻、壁画、石刻、帛画,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传世文物,皆是研究古代饮食经验,忽视的材料。
用科学的方法整理、鉴别古代饮食经验。
研究中国烹饪典籍,不仅可以发掘古菜、创造新菜,而且可以更好地发展我国食品科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552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