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士兵为何黥面?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我国古代士兵为何黥面?

(更新时间:2004-2-3 12:43:00 本章字数: 834) 所谓黥,是指在人体上刺刻出记号、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汁,让其保留下来。

黥的形式较多,有黥面、黥臂、黥手、黥胸、黥腹、黥背等。

在我国,黥的历史悠久,其含义也各有不同。

最早的黥是一种肉刑。

据史料记载,士兵黥面开始于唐朝末期,流行于五代十国时期。

唐末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有位将领叫朱温,后来他叛变降唐,在帮助唐朝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后,他又与其它割据势力展开长期争夺。

由于连年混战,士兵厌战,纷纷逃亡。

朱温为了稳定军心,推行了一种残酷的军纪:“凡将校有战没者,所部兵悉斩之,谓之‘拔斩队。

’”结果士兵逃亡的更多。

朱温一努之下,命令在军中士兵的脸上刻上文字,记下所在军队的称号。

同时,在通道设立关卡严格盘查过往人员,以辑拿逃亡者。

逃亡者一旦被缉获,立即将其按脸上刻的军队称号送回原单位,以酷刑处死。

有的士兵躲关避卡,费尽心机回到老家,但因黥面难藏,被人发现。

左邻右舍怕背知情不报的罪,怕吃连坐的苦,也不敢将其留下。

公元906年(唐天三年),朱温的劲敌刘仁恭规定:凡士兵必须在面部刻上“定霸都”(这里的“都”,是唐末五代期间军队的一种称号);

凡当官的,必须在手臂上刺上“一心事主”四个字,以督其拼死作战,为自己效力。

黥面在军中定制以后,起初是强迫进行,后来人们习以为常,成为多数人的自愿行为。

特别是那些私人武装部队,在重金奖赏之下,士兵往往自愿黥面,以示忠诚。

南宋时期,士兵刺字往往作为强悍骁勇的标志。

南宋著名将领王彦在率岳飞等将士7000多人大破金字之后,不幸受挫,退兵太行,但仍坚持抗金。

金军软硬兼施,悬赏辑拿王彦。

王彦的将士不畏强敌,决心抗金到底,就相互在脸上刺下“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并以刺字为荣,彼此激励,有力地打击了金军。

元朝时,士兵黥面的现象渐渐消失,但军中仍有少数人自愿纹身。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43663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