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人 画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文 人 画 (更新时间:2004-2-6 19:07:00 本章字数: 1915)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
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邓春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已将“文”与“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在以后的发展上启到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
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
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
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
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
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
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
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
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 ,出现了“吴门画派” 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
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
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
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
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
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
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
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
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
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
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
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籍,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
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
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 “零”, “零”既是白既是空。
“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 “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49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