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南京 (更新时间:2004-2-13 10:38:00 本章字数: 9627)   王煦柽   南京是一座有两千四百多年历史、十代建都,而又富于革命传统的名城。

在中国六大古都中,以建都先后论,它仅次于西安和洛阳。

它以得天独厚的山川形势,丰富多姿的风物史迹驰名中外。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北有辽阔坦荡的江淮平原,东为锦绣富饶的太湖平原,西南与冈峦起伏的皖浙诸山相邻。

中贯长江,西上可通中游的江西和两湖,以至巴蜀汉中,东下可出海,渡江可北至寿春、徐州。

沿陆路,西南可至宣城、徽州,东经京口(今镇江)至苏州。

这样,它分别与淮河流域、皖南和三吴地区相沟通。

三国孙吴所以在此建都,除了历史政治原因外,地理位置的优越当为重要因素之一。

  南京不仅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且还有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独特形势。

西北面长江奔流而过,东面和南面宁镇山脉蜿蜒而来,城内外冈峦起伏,河湖连贯,山环水绕,形势天成,钟灵毓秀,气象万干。

  南京的东郊以高四百四十八米的钟山(紫金山)为首,西延为富贵山、覆舟山(今九华山)、鸡笼山(今北极阁)、鼓楼冈、五台山,到石头山(今清凉山),一路蜿蜒起伏,楔入城内。

石头山在一千多年前还屹立在长江之滨,三国时代孙权在山上建有石头城,向为古代江防要塞。

相传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前夕出使东吴时,曾与孙权并驾观察这里的山川形势,就赞叹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因此,南京向以“龙蟠虎踞”而著称于历史。

  南京的东北部沿长江有幕府山、栖霞山、龙潭山等,西接象山、狮子山、马鞍山,以石头山为终点形成城西诸山。

幕府山在靠江一边由于断层作用形成悬崖,东端有突出在江上的燕子矶。

此外,在城西还有三山矶,西南有当涂的采石矶。

这些矶都是南京古代的渡口,守江的军事据点。

宋陆游说:“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渡者十之九,从京口渡看十之一,盖以江面狭于瓜洲也。

”   在南京城南有一座石子冈,叫雨花台,上有从第四纪以来由古长江堆积下来的砾石层,其中一些具有多种色彩花纹半透明的玛瑙石,就是著名的“雨花石”。

在南郊过秦淮河谷地为方山、祖堂山、牛首山、凤凰山等。

假如我们登紫金山南眺,这些山丘都隐现在朝霞暮霭之中,拱卫着南京城。

  南京西面和北面的长江江面,宽一点二到二点二公里,平均水深二十到三十米,最深达七十米。

年平均流量在南京附近每秒有两万八千多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达四万立方米,每天还有两次潮汐。

这样壮阔的长江,是南京外围一道最大的天然防御工事。

历史上每当出现南北分裂的局面时,立国于南方半壁的政权,例如三国时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和五代时的南唐,都把长江作为“天堑”。

但是今天的长江已经成为通衢大道了。

  长江挟带了大量泥沙,到南京附近,江面宽阔弯曲,流速降低,就把泥沙沉积下来。

在一千多年前,从石头山能俯瞰江边的小江(即夹江)。

孙权曾经把小江作为水军的基地。

到了唐朝,诗人刘禹锡还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可见江水仍迫近石头城。

但是“二水中分白鸳洲”,江中已出现沙洲。

宋元以后,白鹭洲扩展,逐渐与江岸相连。

今水西门到江东门,已淤为陆地,成为海拔仅三四米的圩田,上面还有若干旧河床遗留下来的湖泊,莫愁湖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从湖上北眺情凉山,虽然还有点当年“虎踞”的气派,但它已远离长江,不能再承担江防要地的角色了。

  秦淮河与南京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南京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秦淮河发源于句容、溧水,全长一百一十公里。

它的下游两岸发展为市区,居民取水和水上交通都仰赖秦淮河,即所谓“屈曲秦淮济万家”。

奉淮河流到南京通济门外,分为两支,“内秦淮”穿行城内,“外秦淮”绕过城南。

到水西门外,内外秦淮相合,在古代就由此注入长江。

但自江中沙洲与岸相连以后,到明朝就另开惠民河,引秦淮水由三汊河入江。

内秦淮由于两岸居民侵占河床,河身日益淤浅,到清朝中叶以后就不能通航了。

船只都走外秦淮,形成今日的局面。

  紧挨南京城的东侧,有一片浩渺的湖面,那就是玄武湖。

玄武湖古名桑泊,又名后湖,它接受从紫金山下来的山水,蓄在湖里。

湖盆由断层作用形成,但屡经人工改造。

在六朝时,湖面比现在开阔得多,里面可以操练水师。

后来由于泥沙淤积,药草丛生,逐渐沼泽化。

北宋王安石做江宁府尹时,提出“废湖还田”的主张。

元朝又加疏浚。

明初在湖的西面和南面筑城,又进一步把湖的范围固定下来。

湖里几个洲为肇始于六朝时的瀛洲、方丈、蓬莱三神山。

今湖面面积包括湖中洲岛为三点七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略小些。

湖水南通珍珠河接秦淮河,西通金川河入长江,都有闸控制。

今湖内洲岛有长堤连接,湖西城墙如带,东与紫金山相辉映,组成湖光、山色和城垣的美妙景致。

  南京城内还有由青溪、运读,杨吴城濠等组成的内河网。

这些河道都在历史上发挥过作用,今天有的淤浅,有的堵塞。

历史上著名的秦淮河在城内也只能供人凭吊而已。

  总之,南京位居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河谷盆地之中,又有低山丘陵从郊区楔入市内,因此“白下有山皆绕郭”,“地拥金陵势,城江水流”等,都是南京地理环境的高度概括。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山环水绕的环境下,经营缔造,建成一座宫殿巍峨、城垣雄伟、有高度文化的名城。

山、水、城在这里融为一体,形成一幅人工和自然交相辉映的景观。

  南京建城两干多年,作为首都四百五十余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写下无数光辉的篇章。

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是我们祖国的瑰宝。

  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今鼓楼冈下金川河畔建立起最早的聚落。

这就是1955年发现的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南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在“吴头楚尾”,因此成为吴、越、楚三国争夺的前沿阵地。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城内的冶山(朝天宫附近)建冶炼作坊,取名冶城。

公元前472年越灭吴后,越王勾践命范蠡在今中华门外长干里筑越城。

从这第一次筑城算起,南京已有两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了。

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在今清凉山上筑城,取名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即源于此。

当时在秦淮河的中游,还有秣陵和胡孰两个重要聚落。

  从三世纪到六世纪的“六朝”时代,我国北方在少数民族内迁的压力下,战争频繁,经济下降,而南方基本上保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局面,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金陵作为六朝首都,在南方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国时代的东吴控有长江中下游,孙权于公元211年徙治秣陵,改秣陵为建业,以后虽在武昌称帝,最后于公元229年定都建业,另在鸡笼山、覆舟山下新建建业城。

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堆土为墙,城门用竹篱编成,虽属草创,颇有规模。

在都城里,孙权建太初宫居住。

到东晋时,改建业为建康,并在东吴建业城的基础上,改土城为砖城,建新宫称建康宫。

在南朝宋、齐、梁、陈时,建康宫围有三套宫墙,宫殿建筑得更为富丽堂皇,统称为“台城”。

据考证,今天在鸡鸣山后的一截“台城”,就是建康都城遗留下来的。

出宫城由建康都城的宣阳门,南到秦淮河上的朱雀航为“御街”,一路上拱卫着大小官廨和军营。

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商业繁华,市屋栉比。

据传东晋大士族王、谢的府第就在乌衣巷里。

这种把王室宫城、官府衙门同居民百姓分开的都城布置格局,为后来隋唐时代有计划、大规模建设长安、洛阳所取法。

而南北御道为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宫城前面的东西横街与御道构成“丁”字形骨架。

这种布局手法一直流传到明清的北京城,成为封建时代都城的基调。

  至于石头山上的石头城,孙权在建都建业的同时就筑起来了。

这是个突出江岸的制高点,西临长江,南控秦淮河的入江口,形势十分险要。

东吴的军事主力又是水军,石头城下自然成了水军的根据地。

石头城“周七里一百步”,西面依江边的红色砂砾岩筑成,可以屯驻军队,储存军械粮食物资。

东晋时又把土垣改筑成砖城,从六朝到隋唐,一直是沿江的一个军事重镇,对防守建康关系重大。

南唐筑都城,把石头城包括在内。

到明代筑南京城,西侧也依山而筑,即以红色砂砾岩的峭壁为城基。

上面的砾石突露,状似面具,俗称“鬼脸城”。

今天我们漫步城下,虽然江流已经西移,但还能领略当时石城的雄姿。

  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古都长安和洛阳都受到严重的破坏。

晋末永嘉之乱,北方长期在少数民族纷争扰乱之中,只有建康在江东于安定中得到发展,故能雄踞一方,成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政治中心。

永嘉之乱后,北方的士族和劳动人民渡江南下者,估计有九十万人。

晋元帝把他们安置在建康、京口一带,并设侨置州郡进行管理。

后来繁衍生息,到南朝梁武帝萧衍时,建康的户口从东晋初的四万户增加到二十八万户,估计人口超过一百万。

市区范围也日益扩大。

据记载,梁武帝时建康地区西自大江,东达倪塘(方山北),南自石子冈,北逾蒋山(紫金山),广达“四十里”。

那时的建康,可算得上全国第一大城市了。

秦淮河两岸日益繁华,市面便向东向南发展,东到淮青大侨,南到石子冈,都是鳞次栉比的市廛,那时的秦淮河也比现在宽阔得多,载重五百石的船只终年可以通航。

  在这“六代豪华”的经济基础上,当时的建康成了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

有许多知名的文学之士先后在这里居住,例如谢灵运、颜延年、沈约、鲍照等,还有编选《文选》的梁昭明太子萧统,著《文心雕龙》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著《诗品》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被尊称为“书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瓦官寺画壁画的画家张僧繇等。

还有许多对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例如以圆周率精确度领先世界的数学家祖冲之,首先发现“岁差”的天文学家虞喜,炼丹家葛洪,医学家陶景弘等。

主张“神灭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在鸡笼山下与佛教徒展开过大辩论。

从事中印文化交流的高僧法显在建康写下了他的名著《佛国记》。

那时期佛教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描写当时佛寺之众多。

今栖霞山中还留有南齐时创建的佛教石窟千佛岩,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杰作。

  今天,六朝时代留下的遗迹要算帝王诸侯的陵墓石刻了。

六朝陵墓散布在南京、句容和丹阳,单南京地区就有十七处。

墓前有躯体硕大、矫健有力的麒麟、天禄、辟邪等石兽,还有雕刻精致、装饰华贵的石碑、石柱。

近年在六朝墓葬有许多青釉瓷器出土,说明建康为当时南方青瓷的集散地。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自东吴、历东晋、经南朝,共六个朝代,都建都在建业或建康,从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共三百二十二年。

隋灭陈以后,隋文帝杨坚采取了平毁建康城的野蛮政策,一道命令,顿时把盛极一时的建康城荡平。

隋在石头城置蒋州。

唐初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迁扬州治所于江都,唐在此设置蒋州和升州,下面统领白下、江宁、上元、金陵等县。

隋唐时代的政治重心在长安、洛阳。

自隋炀帝开运河,扬州成为南北转运的枢纽,因此在唐代扬州盛而金陵衰。

但是,金陵当时仍不失为一座文化名城。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例如李白、崔颢、刘禹锡、杜牧、李商隐、许浑、韦庄等,都曾前来游历凭吊,感叹兴亡,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金陵怀古诗篇。

  唐末处于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东南地区有杨行密的吴国,建都扬州,在割据政权中有较强的势力。

他早就注意到金陵为六朝旧都,曾派徐知诰筑城修濠。

公元937年徐知诰夺杨吴帝位,国号唐。

他恢复旧性李,即是南唐烈祖李。

他把都城从扬州迁到金陵,改为江宁府,以府治作宫城。

这个江宁府城,把秦淮河两岸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以及沿江的石头城,都包入城内。

城墙高大坚固,城濠通畅,外秦淮也就在这时沟通起来。

它的北城濠,即今从竺桥西经浮桥、北门桥,向西直到石头城。

城濠的西段今已经埋没,称“干河沿”。

宫城在今内桥以北,殿堂华丽,画栋飞檐,不减当年“六朝金粉”。

  李的儿子中主李,以及后主李煜,均爱好文学,都是有名的词人。

当时还没有画院,集中了一批有才华的画家,例如以人物画著称的周文矩、顾闳中,以山水画著称的董源、巨然,还有以花鸟画著称的徐熙。

李、不死后,葬在南郊祖堂山,称“南唐二陵”。

1950年进行考古发掘,二陵地宫规制较大,有鲜艳彩绘和精巧俘雕,在我国古建筑结构和绘画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栖霞山的栖霞寺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始建于南齐,唐代大规模扩建。

该寺与临清灵岩寺、江陵玉泉寺、天台国清寺,并称为我国四大丛林。

栖霞古寺毁于清咸丰年间,后来重建,规模亦甚宏大。

寺后有南唐时重建的舍利塔。

塔系白石所砌,五级八面,所镌浮雕,为我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

  南唐政权虽然只有三十八年(公元937�975年)就被宋朝并吞了,但后来北宋的江宁府,南宋的建康府,元朝的集庆路,都是继承了这座南唐的江宁府的原址。

北宋建都汴梁,江宁仍不失为东南一方的政治中心。

宋神宗时,大政治家王安石曾三次担任江宁府尹。

他变法失败罢相后,就定居在金陵,住在白搪的半山园,经常骑着驴子到钟山的宝林寺去读书作诗。

他曾邀苏东坡览胜钟山,留下了许多艺术性很高的金陵怀古诗词。

1984年重建了半山园,以表示对这位政治家、诗人的崇敬和怀念。

  明代朱元璋统一全国,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号称南京,并决定建都在南京,于是南京第一次作为全国的首都。

  朱元璋营建这座南京城全长三十点六七公里,高十四到二十一米,城基宽十四米左右,顶宽四到九米,全部用砖石砌成。

城的规模宏大,把六朝的建康城、石头城和南唐的金陵城统统包括在内,并向东、向北扩展,依山临江,气势雄伟,构成十四世纪世界上第一大城。

城垣南北长,东西窄,周垣曲折,不拘泥于我国历代方城的传统规格。

它西南以南唐的金陵城为基础,使内外秦淮河流贯于城内外。

城南面倚聚宝山(雨花台),东面扩到钟山西麓,把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都圈入城内,然后沿后湖西岸向北绕过狮子山南下,依马鞍山、清凉山等西部低丘作西界。

开诚门十三座,其中以聚宝门(今中华门)、通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最为宏伟,均有四重门券的瓮城。

聚宝门上建有高大的城楼。

城门上有千斤闸。

城墙上没有二十三个藏兵洞。

直到今天,我们还可看到它的雄姿。

今南京城墙除部分拆除外,经实测尚存约二十公里,当作为古迹保存下来。

  南京城里的皇城,在填平北部的燕雀湖而成的一块平地上。

皇城作正方形,内有宫城。

皇城以一条南北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

南以正阳门(今光华门)为起点,经洪武门、承天门到午门,建一条宽直的大街。

午门外,左太庙,右社稷坛。

从午门经内五龙桥到奉天门,即进入宫城。

从宫城的北门后宰门到玄武门出皇城,北去便是南京城的太平门了。

皇城的两侧为东华门与西华门。

东华门正对着南京城的朝阳门(今中山门)。

这座皇城后来统称为明故宫,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今天只能看到午朝门、内外五龙桥一些遗迹了。

  朱元璋建成南京城后,又在它的外围营建外郭。

外郭把聚宝山、钟山、幕府山等都包纳在内,全长约六十公里,以土垒成,开十八个城门。

这座外郭早已被毁,只留下一些城门名称作地名,例如江东门、安德门、麒麟门、姚坊门(尧化门)等。

  明初建都在南京共五十三年(1368�1421年)。

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还一直保持“留都”的名义。

明代在南京有许多重大的建树和兴革:在全城中心的高地上置钟楼和鼓楼,用来报京城时刻;

在鸡笼山建观象台,观测天象;

在鼓楼东南建国子监,接受国内“贡生”几千人和外国留学生,其中有日本、高丽、琉球、暹罗等国来华求学的士子;

把宋元以来江南各地的木刻书版,集中在国子监,多次印刷发行,号称“南监本”;

明成祖永乐年间集全国著名文人于南京,编成一部庞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兴建龙江宝船厂于秦淮河入江口三汊河,派郑和率大型船队七次下西洋。

今天在牛首山南麓还有郑和墓。

那时外国王室和使臣到南京来的。

不绝于途。

泥国(今文莱一带)国王来访期间不幸逝世,明成祖以王礼葬之于安德门外石子冈,即泥国王墓。

  南京在六朝时就已有丝织业,宋元更有很大的发展。

明代所产的缎子、罗纺、云绢、表绫等,都行销国内外,官营的织造局,还有民间的“机户”,聚集在聚宝门左近。

至于明代的百工货场多有特定的区市,例如皮市街、弓箭坊、织锦坊以及三山街的刻书坊铺等。

那时秦淮河两岸为商业区,画船萧管,灯火甲天下!

沿长江设大胜关、上关和下关码头。

长江上游的桐油、麻、茶叶、瓷器和木材都在此装卸,拆入内河,因此三山门成了南京的水陆码头。

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统计,都城人口为四十七万三千二百人。

  朱元璋死后,葬在钟山南麓的独龙阜,称为孝陵。

孝陵建筑范围广阔,沿山筑皇墙二十二点五公里。

墙外设孝陵卫,置官兵数千人保护。

陵前神道呈“之”字形伸展,两侧排列石兽、望柱和石像,硕大朴拙,生动有力。

陵前有神功圣德碑,通称“四方城”。

碑高近十米,为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碑刻。

陵园有“宝城”,城下中部为券顶隧道,拾级而上,颇为幽邃。

至今这些建筑都还保存着明代的原物。

在钟山之北,还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明初功臣墓地,形成拱卫孝陵的一组附葬墓群。

  在孝陵原址本来有座灵谷寺,为建陵墓而迁往东郊现址。

寺的规模宏大,现存的无量殿为明初所建,全部用砖砌成的拱式建筑,分作五楹,飞檐挑角,巍峨如宫殿,故又称“无梁殿”。

其后的灵谷塔系1929年所建,为北伐阵亡将士的纪念塔。

明初在聚宝门外的报恩寺,有明永乐年间所建的报恩寺琉璃塔,为南都一大巨观。

此塔矗立四百多年,可惜在清咸丰年间战争时毁坏了。

  明末清初是社会变动异常剧烈的时代,南京是当时东林党后继者“复社”名士们聚集的中心。

清兵南下,很快占领南京,结束南明王朝,统一全中国。

这时有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八家”画家。

龚贤在清凉山麓的半亩园和扫叶楼从事创作,抒发爱国主义的情怀。

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就是以在南京的南明王朝为历史背景写成的传奇。

后来,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也是以南京景物为素材而成书的。

  1851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从广西起义,以破竹之势席卷南方各省。

1853年攻取南京,定都为“天京”。

当时的天京被称为“东方革命风暴的中心”。

太平天国在大京前后共十一年(1853�1864年)。

洪秀全在城里所建的天王府,是利用清两江总督旧址加以扩建的,分外城(太阳城)和内城(金龙城)两组建筑,中有宏丽的金龙殿,东西两侧有二十四间朝房。

其后天王府虽被清兵焚毁重建,但西花园的石舫依然为当年旧物,朝房也大体如故。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将天王府西侧平房作临时大总统办公处。

以后蒋介石也利用天王府作“国民政府”和“总统府”。

  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南京,并定都南京。

他对南京地理形势总的评价是:“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

”他做临时大总统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就被迫辞职,但在南京却留下深刻的影响。

1925年他在北京病逝后,于1929年葬于紫金山的南坡。

这座名闻中外的中山陵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1927年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北伐,攻取南京。

不久,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清洗了北伐斗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蒋介石反动统治期内,有十乡万革命工农和爱国志士牺牲在雨花台。

共产党人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烈士就是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的。

建国后,为纪念革命先烈,在此兴建烈上陵园,树立了雄伟的“死难烈士万岁”纪念碑。

在陵园正门,有雄伟的革命烈士的石雕群像,是人们凭吊忠魂、追思英烈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死于日军大屠杀的南京平民达三十万人,今江东门留有“万人坑”。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还都南京,不久就发动了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这时南京工运学潮彼伏此起,一浪高过一浪,周恩来同志领导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进行斗争,梅园新村一时成为斗争的堡垒。

今天梅园新村已建立纪念馆,供人们瞻仰。

  南京于1949年4月23日解放。

三十多年来,这座名城换了人间,已从过去为官僚资产阶级服务的消费城市,转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城市。

  南京市现辖江宁、六合、江浦、溧水、高淳五个县,1982年全市人口近四百五十万,市辖区人口二百一十多万。

南京的建成区面积从1949年的四十二平方公里扩大到1978年的一百一十六平方公里。

  南京地处华东地区水陆交通要冲。

京沪和宁铜两条铁路在此接轨。

自1968年建成长江大桥后,直接沟通了大江南北的铁路和公路交通。

长江又是南京的水上交通干线。

建国后对南京港不断扩建改造,现在从板桥到栖霞的“百里港区”,修建护岸工程,增设码头仓库。

它的吞吐量每年已达三千万吨以上,是长江沿岸的第一大港。

但南京港系内河型结构,万吨海轮难以入港停泊,1981年决定开辟新生港圩区,1985年建成八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南京港从此成为一个开发长江“黄金水道”的我国内河最大外贸港。

  建国后南京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南京已建设成一座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大体合理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南京的工矿企业可分为三大片。

  城区的东北方,从去上海的铁路以北直到长江北岸的大厂区,分布着六十余家大中型企业,以石油化工为主体,兼有钢铁、动力工业。

前身为永利厂的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年产化肥一百万吨以上。

金陵石油化工总公司为全国第二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体。

其中1965年建成的南京炼油厂,年加工能力可达六百万吨。

新建的南京烷基苯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洗涤剂原料厂,产量占全国生产洗衣粉原料的百分之六十。

栖霞山化肥厂年产合成氨能力为三十万吨。

江南、中国两家水泥厂年产水泥二百万吨。

  在城区西南方,分布着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采掘、冶炼工业。

凤凰山、吉山、梅山等铁矿年产铁矿石一百三十万吨。

谷里、九华山铜矿和铝锌锰矿也有一定规模。

由第二钢铁厂与长江北岸的南京钢铁厂组成的钢铁企业年产铁、钢锭、钢材数十万吨。

  在市区和近郊分布着机械、电子、军工、轻纺和工艺美术等行业的近千家企业,现已能成批生产汽车和各种机械、冶金设备。

南京的光学仪器工业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电子工业亦名列前茅。

全国第一个通讯卫星地面站在南京建成。

此外还有纺织、食品工业和工艺美术等行业。

南京传统的云锦、天鹅绒、刺绣、雕刻等更是享誉四方,远销国外。

南京现已拥有工矿企业两千一百多家,工业职工达六十万人。

  建国后,南京的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现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二十三所高等院校,还有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

位于钟山第三峰的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最大的天文台,拥有各种现代化的科学设备,保存着一批我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仪器。

此外,还有全国著名的南京图书馆和南京博物院。

全市中小学教育也铰发达。

  南京的城市建设,建国后有很大的发展,市区面积已扩大了一倍多。

市内以新街口、鼓楼、三山街为商业区,构成“经四纬八”的马路骨架。

城市绿化搞得比较好,绿地覆盖率达百分之三十点一,高于国内大多数城市。

今后,南京将以紫金山、玄武湖、雨花台、清凉山、莫愁湖为基地,构成环状风景绿带,充分发挥南京山、水、城、林的优势,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教科技事业发达、环境优美、有古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根据1983年公布的“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市区为主体,由内向外按地域分为五个圈层。

第一圈层是以新街口一鼓楼为中心的市区。

到本世纪末,市区人口控制在一百五十万,面积一百二十多平方公里。

第二圈层是为控制市区规模、保护市区环境的绿地带��蔬菜副食品基地和风景游览区。

第三圈层主要安排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为骨干的基础工业,由沿江卫星城龙潭、栖霞、板桥、大厂镇和浦口、浦镇等组成。

第四圈层为乡村的农田山林。

第五圈层是以县城为中心的县镇和集镇。

这样布局将以南京市区为中心,与卫星城镇组成经济文化网络,与郊区乡村有机联系,协调发展,建成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南京。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54630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