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合肥 (更新时间:2004-2-13 10:41:00 本章字数: 4844) 陈怀荃 安徽的省会合肥,是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又是在新中国诞生后兴盛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
这里,北倚江淮分水岭,南临巢湖,西望大别山区,东出滁(涂)水河谷,正处在江淮之间的中心地位上。
在它周围,大部分是岗冲起伏、垅畈相间的丘陵地带。
总的地势是西北偏高而微向东南倾斜,在东南一角有较开阔的平地与巢湖北岸的冲积平原相连。
地面标高,一般都在十二到四十五米之间,突出在西郊的大蜀山,海拔二百八十四米,是最高点。
施水,今名南肥河,发源在今肥西县长岗店与长丰县土山之间的沟冲里,顺分水岭东侧南流,在将军岭附近,与西侧的肥水(东肥河)上源比较接近,形成分水岭的一段比较狭窄的蜂腰地带。
在历史上,很早以来就利用这样的地形,在合肥与寿春之间开辟出水陆相辅、比较近便的通道。
南肥河由这一带向东南流贯市区,再南到施口入于巢湖。
全长约七十公里。
这一河流,既为市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一部分水源,下游又有航运之利,古往今来,都与这个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约在战国末年,公元前三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寿春已经发展成为淮上的通都大邑,江淮交通又有新的发展,于是在沿肥、施二水通道的南端,就相应地又有一个新的城市兴起。
这就是合肥。
因此,《史记·货殖列传》指出“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接着就说:“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与闽中、于越杂俗。
”由战国末年开始,到西汉前期,合肥与寿春南北相辅,在北连中夏、南通闽越的经济交流中,南来的土特产品通过江湖之间的水运,抵达施水肮运的终点,然后与北来会集在淮上而出于肥水的中夏各类物资相交换。
所谓“受南北潮”,是指南来北往的水运。
而由施口上合于肥口,合肥城市正是这一段运道的起点。
合肥之名,当是由此而起。
在合肥附近,又有逡遒(肥东梁园南)、成德(寿县瓦埠镇附近)、橐皋(巢湖市柘皋镇)等县邑。
这些城邑的兴起,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夏与东南各地经济交流的发展。
在这种经济交流日益繁盛的发展形势下,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之间,就成了中夏与东南各族人民相互融合的中心。
在这一带,就出现了与东南各族人民“杂俗”的现象。
在三国鼎立、南北分裂的局势中,江淮之间成为魏、吴对峙的战场,多数城邑沦为废墟。
当时,割据江东的孙吴,以建邺(南京)为都城,在巢湖入江的濡须水口(约在今无为江坝附近)建立强固坞堡,以为江防的要塞。
曹操经营淮南,在占有寿春及其附近的沿淮地之后,公元200年以刘馥为扬州刺史,单马造合肥空城(约在今水西门外肥河西北一公里许),以为淮南的前卫阵地。
于是魏、吴双方的步卒和舟师,都出入于巢湖、东关(今无为、含山两县间裕溪水的隘口),展开水攻陆战。
曹操曾多次由合肥南下,直逼濡须口等沿江各地,孙权也经常亲领大军由濡须北上,围攻合肥。
公元215年,当曹操以大军亲征关中的时候,屯守合肥城的只有张辽与乐进、李典等将领带领的七千人,而孙权却乘机率领十万之众前来围攻。
在此兵力悬殊的紧迫情况下,张辽挑选“敢从之士”八百人出城应战,身先士卒,直冲到孙权麾下,大战于逍遥津北。
孙权仓皇跃马过桥,逃到桥南,才幸免于难,接着就解围而去。
这是魏军守卫合肥一次有名的战役。
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在魏军的坚守之下,吴军多次来攻,虽未取得重大的胜利,但是它的舟师“据水为势”,可以直抵城下,往往对城防造成较大的威胁。
寿春的援军,因路程较远,有时也不能及时赶到。
公元233年,魏都督扬州诸军事满宠,便在城西约十五公里处的鸡鸣山东麓,建一新城。
这座城就是有名的合肥新城。
这个新城的遗址,至今还有一些遗迹可见。
这里,既有险可依,又距肥水可行舟处较远,由寿春来援,也较近便,吴军来攻就更感困难了。
魏明帝曹睿说:“先帝(曹操)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这种“必争”的地理形势,正如后世的论者所说,合肥是“淮右噤喉,江南唇齿”,在南北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魏晋之际,由合肥东出涂水直逼建邺的通路,也有所发展。
公元250年,吴在堂邑(江苏六合)堵塞涂水,围筑涂塘,以淹北道,指的就是这一通道。
当时,王凌在寿春,正想乘机起兵,便请求出兵伐吴。
司马懿知道他有异谋,没有允许。
只有涂水上游修建了滁阳城(约在肥东梁国镇东北二十公里处),加强守备。
到公元280年平吴时,琅邪王司马出涂中,就是由这一路进军的。
东晋南北朝时,合肥是建康西面的门户。
公元321年,晋元帝以尚书戴渊为镇西将军镇守合肥,就是北防侵及淮上的石勒,西备荆州的军阀势力王敦。
公元506年,北魏军攻占了合肥城,梁豫州刺史韦睿堰肥水浸灌城垣,战胜了北魏军。
从此,这座古城因地势过于低洼而逐渐趋于荒废。
隋初,在合肥设置庐州,以韩擒虎为庐州总管,立镇置戍,作伐陈的准备。
公元589年进军伐陈时,韩擒虎一路,由合肥出横江(和县东南大江渡口),渡至采石,就是首先攻入建康的主力之一。
唐宋以来,沿用庐州的建制不改。
唐初,在故城东约四公里的肥河南岸一片高地上,开始营建新城,称为“金斗城”,沿城北的一段肥河也称为“金斗河”。
经唐宋两代五百多年的发展,到南宋时期,城北沿河两岸,成为商栈和手工业作坊比较集中的市场,市面比城内繁荣,形成了“镇大城小”的现象。
同时,金人渡准南侵,庐州首当其冲,多次为金军所骚扰。
1169年,南宋朝廷下令促修庐州城,知庐州郭振在朝廷诏令的督促下,就较大规模地扩建这座州城,把城垣扩大到河北,使金斗河水和两岸的市场都包括在城内。
在河水出入城垣之处,后来又修建有东西两个水关。
这座城垣,称为“斗梁城”。
元明两代,又不断加以增修和加固,1511年,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军转战淮北,庐州震动,当地官府惟恐农民军前来攻城,便急忙加固城防,将东西水关封闭,使河水改从城外北濠流过。
这就形成了现代合肥旧城的规模。
宋金战争中,庐州为淮西要地,南宋爱国军民常在这一城下打击渡淮南侵的金伪军。
例如1131年,庐州知州王亨领导城中军民大破伪齐军。
1134年,岳飞部将牛皋增援庐州,在城下追击金兵。
1141年,杨沂中,刘、王德诸路军会集于柘皋,大破金兀术的铁骑十万之众,取得有名的柘皋大捷,乘胜收复庐州。
到南宋末的1238年,蒙古大将察罕,帅兵号称八十万围攻庐州。
南宋守将杜杲率领城中军民坚守,火烧攻城的高坝,又在城中筑高塔架炮轰击敌、军,再乘胜出击,敌军败去。
这些战役,闪耀着这座历史名城的光辉。
元代统一全国后,在合肥设置庐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明初,升庐州为庐州府,直辖于南京,清代仍为庐州府,分属于安徽省,领合肥、庐江、舒城、无为州和巢县,共四县一州。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州的建制,保留合肥县。
全县面积六千多平方公里,为全省第一大县。
古代庐州城号称险固,向有“天生重庆,铁打庐州”的说法。
但是,却经不起农民军铁掌的打击。
例如1642年张献忠智取庐州,就是一次比较有名的攻城战役。
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转战在淮西,在进攻庐州之前,先有化装成商贩的士兵布满全城,又在中途截获赶赴城中的学使徐之坦,用学使的轿服仪仗进入城门,然后举炮为号,内外夹击,这座“铁庐州”就轻易地被粉碎了。
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当太平军奠都天京、攻克安庆之后,庐州城就成了临时的省会,为江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太平军多次攻夺此城,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
1854年,太平军将领胡以晃、曾天养第一次攻克庐州城。
清巡抚江忠源,兵败投水死。
布政使刘裕珍和其他官员数十人被击毙。
庐州知府胡元炜被迫投降。
1858年,英王陈玉成再次攻克庐州,在城南四十公里处的三河镇全歼清兵六千多人,击毙巡抚李续宾和湘军头目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文武官员四百余人。
第二年,又大破清兵于城西官亭,俘前布政使李孟群等人。
英王陈玉成镇守庐州数年,威震一时,在城内有英王府(约在今省博物馆内)。
1862年安庆沦陷之后,陈在北撤中为叛徒出卖,壮烈牺牲。
辛亥革命以后,合肥一带的地方封建势力依然根深蒂固,对外的水陆交通仍旧依靠古老的南肥河和驿站官道。
到三十年代初,才有勉强可以通行汽车的公路通往安庆等地。
1934年,淮南铁路修通,但也无法改变这里的闭塞、经济发展迟缓的落后面貌。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5月合肥沦陷。
长达七年之久的军事占领,更使这座古城遭受严重的破坏。
抗日战争结束后,尽管合肥成为一个临时省会,但城市建设却毫无起色。
在建国前夕,合肥全城只有五点三平方公里,而实际建成区还不到两平方公里。
在城内,一条陈旧不堪的前大街和半截子后大街,算是政府机关和商店的集中区。
东门外沿河有一个破烂的码头。
火车站只有几间平房,每天的客运量不过三四百人次。
到处断垣残壁,垃圾成堆,污水遍地。
“淮南重镇为金斗,白屋萧条谁为哀!
”这样的衰败现象,正是当时腐败混乱政局的反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建立了合肥市,将原合肥县分为肥东、肥西两县。
到1964年又分寿县、定远和肥东、肥西各一部分新设长丰县。
现在,长丰、肥东、肥西三县都是合肥的市辖县。
建国初朗,合肥市为皖北行署所在地。
1952年,正式确立为安徽省的省会。
安徽省自1662年开始分省以来,直到建国前夕,在长达二百八十多年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堪称为首府的中心城市。
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合肥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这才真正发挥地居全省中心的地理优势,使安徽省有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省会。
现在的合肥市,全市面积已经扩展到四百五十多平方公里,人口总数到1982年达八十一万多人,已经初具一个大城市的规模。
新的城市布局已经初步形成,全市道路总长二百六十多公里。
道旁植树近四百万株。
新建各式楼房八百多万平方米。
今天的合肥,到处高楼耸立,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显示出一派兴旺发达的城市新貌。
城市的水源,除了直接引用巢湖水之外,还在南肥河上游建有董铺水库,库容两亿四千多万立方米。
在两肥河之间的将军岭建有渡漕,开通淠史杭灌溉工程的滁河干渠,航船可以深入到皖西山区。
南肥河下游的航道也经过全面整治,全年通航无阻。
现在的南肥河,远非历史上的施水旧貌可比了。
现在的合肥市,工交生产事业的发展,已经具有比较雄厚的基础。
工业生产,在建国后的三十多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有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轻纺、仪表、建材、食品等门类的企业六百五十多个,职工十六万多人,年产值近二十亿元。
所生产的四百多个大类产品,除供应国内的需求之外,还远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合肥的交通运输事业更有飞速的发展,现在,民航、铁道和遍布全省的公路网,使合肥成为全省的交通中心。
每周有多次班机和直达快车通往京、沪、穗等主要城市。
公路的直达班车也每天开住南京、武汉、信阳等地。
新建的骆岗机场是国内的大型机场之一。
淮南铁路正在修建复线。
即将兴建的浦(口)信(阳)铁路和合肥�安庆�九江铁路,已列为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
这两条铁路建成以后,华东地区又将增加一个新的铁路枢纽。
现在的合肥市,有全国著名和省重点高等院校十余所,占全省高等学校的半数以上。
中专、技校和普通中学共有一百多所,小学二百多所,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
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院和其它专业研究机构。
各研究机构除专研本专业的研究课题之外,还协同省科协和省社联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近年来,全国性的和省内的各科学术活动,还有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都相当活跃。
安徽省博物馆是国内有名的博物馆之一。
逍遥津公园在市中心区的东北侧,因三国时张辽的战地而有名。
在这个公园的南面有明教寺,又名教弩台,传说为曹操教强弩以御吴舟师处。
包河公园在市中心区东南,原为旧城的南护城河,中有包公祠,都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有名。
此外,西郊的大蜀山建有革命烈士陵园,巢湖也正在准备开辟成为游览区。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55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