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太原 (更新时间:2004-2-12 12:10:00 本章字数: 5283)   田世英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晋中盆地,是山西省的省会。

  太原这一称谓,最早见于《诗经》和《尚书》。

《诗经·小雅》有“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尚书·禹贡》冀州部分有“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在《左传》、《公羊传》、《梁传》等古籍中,也都提到了太原。

但是,以上这些古书里所讲的太原,按当时的意义来说,都是泛指高平广阔的地形,是通名不是专名。

还有,这高平广阔的地形在哪儿?

有些学者认为指令晋中盆地一带,有的认为在今晋南运城盆地一带。

这是一个古今学者尚有争议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是根据比较流行的晋中盆地的说法。

  以太原作为专用地名起自何时?

说法也并不一致。

有的学者认为太原作为今太原地区的专用地名,开始于春秋时期的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完成于战国末年的庄襄王四年(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

这种说法的主要根据是《左传》和《史记》。

《左传·昭公元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

”《史记·秦本纪》:“(四年)王攻上党,初置太原郡。

”   在太原命名以前,它原名晋阳。

晋阳城的创建始于春秋时代。

那时候,晋国的大权落到韩、赵、魏、范、知、中行六家豪门贵族手中,时称“六卿”。

当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赵鞅)执政时,他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地和政权,命令家臣董安于在晋水之北,即今太原市南郊区古城营村一带,修筑了一座城池。

该城因位于晋水的北岸,所以命名晋阳。

就地理方面看,这座城池的地址选择是适宜的。

它西、东、北三面环山,西倚龙山和县瓮山;

东隔汾河,面对东山;

相传大禹治水时拴过船索的系舟山盘踞在北面。

当时,这些山上植被茂密,有利于古代采集、畜牧业的发展。

山地里又蕴藏着铜、铁等丰富的矿物资源,为当时的冶炼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中部和南部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汾河、晋水流贯其间,再加上周围山麓地带的潺潺泉水,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也是极其有利的。

  再就历史上看,近年以来,考古学家在晋阳古城附近的义井村、东太堡村、杨家村等地,发掘出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等等。

这足以证明,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发展了原始生产,创造了古代文化。

传说古帝少的孙子合骀,也是受封在这一带地方的。

这些史、地事实,都足以说明晋阳古城一带,在建城之前,就是一片美好的地方。

赵襄子选定在这里建城,不仅在当时是适宜的,对于建城以后的成长、壮大,也起了重要作用。

  董安于接受了这个筑城任务,他首先发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修建了非常坚固的城郭;

又在城内营建宫室。

宫室的柱子是用铜铸成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木柱和苇秆修建的。

此后,襄子的另一位家臣尹铎继续修筑加固,并在城内积蓄了大量粮秣。

从此,晋阳城成了我国北方的一大重镇,屹立于汾(河)晋(水)平原将近一千五百余年。

在这漫长的时期内,由于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地,它虽然受到了一些损害,但总的说来,人口在增加,生产在发展,城区面积在扩大,建筑物的质量在提高。

尤其是到了唐朝,由于晋阳是它的创业基地,又是北方的防守重镇,把晋阳提升为太原府,横跨汾河东西两岸,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在汾河西岸的称都城,又称西城。

它采取了城中套城的方式,都城之内又建了大明城、宫城、仓城。

据记载,这时的晋阳城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宽两千一百二十二步,周围一万五千一百二十五步,约合现在的二十多公里。

  在汾河以东,唐太宗令大将李领导修建了东城。

在东西二城之间,女皇武则天时代,由并州刺史崔神庆主持建筑了中城,把东西二城连接起来,因此又称它为连城。

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原三城”。

  这三城不仅城垣高大,气势雄伟,而且人口众多,工商业发达。

在铜、铁、煤等矿藏丰富的基础上,冶炼铜、铁,铸造钱币、武器、铜镜、铁镜、刀、剪等盛极一时。

铜镜被列为贡品,剪刀以锋利驰名全国。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才水。

”诗人杜甫的这一诗句。

形象的表明了太原剪刀是脍炙人口的。

此外,瓷器的制造、葡萄酒的酿造等也非常发达。

在交通方面,国都长安和太原之间,沿着汾河地堑的大道,官商旅客络绎不绝。

隋朝所修的驰道,东穿太行,北达天池,在这时期也成了人们往来的大道。

这三条大道,几乎和今日的南北同蒲线和石太线铁路会集在太原相似,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来往,以及商货、文化的交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太原的文风兴盛,大诗人白居易、王翰等,都是太原人。

总之,唐代的太原是河东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国著名的一大城市。

当时,对于东亚诸国到大唐取经的僧侣,太原也成了他们的向往之地。

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还保留着唐代给它的光荣称号��“北都”或“北京”。

  到了北宋初期,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与北汉王国争夺晋阳,先后进行了三次攻城大战,先是纵火焚烧,继而引汾、晋二水灌城。

一千五百余年的晋阳城,变成了一片破砖烂瓦、充满泥泞的废墟。

但为时不久,一部分聚居在唐明镇(今西羊市、大关帝庙一带)的市民,为了安居,他们围绕镇子四周筑起了城墙。

这就是太原城的肇基。

此后,为了防御汾河泛滥,保护市区安全,又在汾河东岸修建了长堤,并引出一股汾水潴成湖泊。

湖畔堤旁,栽种了杨柳,既能巩固长堤,又是一个水波漪涟、柳暗花明的风景区。

  明朝初期,定太原为九边重镇之一以后,又从唐明镇土城向东、南、北扩展,在汾河以东,东山西麓之下,建成了一座里土外砖、周长“二十四里”,城高“三丈五尺”,留有迎泽等八个城门的太原城。

城墙上建立了大小城楼百余座,城外挖修了根深的护城河。

真所谓“金城汤池”,“坚逾铁瓮”,宋初的唐明城当然望尘莫及了。

这显然是出于当时的防御需要建筑的。

此外,还先后修建了为贵族官僚居住玩乐的一些富丽宫室和花园。

其中最著名的是晋王府,其次是宁化府、临泉府、方山府、大小濮府、缉虎营、杏花岭、梅花坡等等。

直到现在,有些街巷还是以此命名的。

崇善寺、双塔寺、纯阳宫等寺院也是在这一时期建筑的。

对城外的晋祠、天龙山的石窟等古迹名胜,也都加以整修。

从外表上看,这时期的太原似乎又逐渐兴盛起来,露出了“锦绣太原城”的面貌。

  太原成为宋、元、明、清和民国年间的山西政治中心,达千年之久。

但近代以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它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却远远落在前进的历史车轮后面。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座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名城,才真正走上了繁荣昌盛的大道。

  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太原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建设城市。

三十多年来,太原市的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

据1982年年底的统计,建成区面积为一百三十六平方公里。

人口为一百二十万,是山西省第一大城市。

布内街道,全长四百二十九公里,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建成了高级路面。

主要大街,南北干线有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新建路、和平路等六条。

东西干线有胜利街、府东街、双塔东街、城北街、迎泽大街等五条。

由于这些街道的修成,基本上改变了旧太原“东西不通,南北不畅”,街道狭窄的落后局面。

迎泽大街从新建的太原火车站往西,穿过五一广场,经过汾河上的迎泽大桥,直通西山工矿区,是一条最大的主干线。

街宽七十余米,三晋大厦、迎泽宾馆、井州饭店、晋阳饭店、红旗剧场、五一百货大楼、博物馆、文化宫、湖滨会堂、迎泽公园、邮电大楼、广播电视大楼、科技大楼、工艺美术大楼、科技馆等分列两旁。

这些各具姿态的新型建筑,含有古今意义的命名,格外显得雍容多姿,古雅大方,而又具有蓬蓬勃勃的时代精神。

  汾河从北向南流经市区中部,把太原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人口众多,商店密集,省、市行政机关和学校等,大都集中在汾河以东。

西部主要是化工和煤矿区,但农业也相当发达,这是因为西山和汾水之间,北起兰村,南达晋祠,有一带宽广的平原。

远在春秋时代,这里的劳动人民就修建了灌溉工程,引出汾水、晋水和山麓泉水浇灌田地,使地处干旱、半干旱的黄土地区,出现了波光人影,渠流纵横的产稻区。

东西之间的交通往来,除上面所说的迎泽大桥外,还有横跨河上的胜利桥、铁路桥和深居河下的一座大隧道。

这些新型建筑,大大解决了旧太原时代东西部之间往来困难的问题。

  太原市的对外交通,建国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石太、南北同蒲等铁路修建时,阎锡山为了建立山西独立王国,都修的是窄轨,大大限制了它们的运输效能。

建国后,迅速改成标准轨距,同省外铁路相通,成为全国铁路网的一部分。

为了适应工、商、旅游事业的日益发展,新修了太原火车站,并逐渐完成了石太线和北同蒲线的电气化工程,使客货运量成倍增长。

太原的民用航空事业从无到有,开辟了多条肮线,可以直飞北京、西安、兰州、西宁、成都、重庆、延安和长治等地。

公路交通,有直通河南、河北、内蒙古、陕西和省内各地的公路线。

  建国以来,太原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已建成北郊、城北、河西北部、河西中部、河西南部、东山、西山、城南、北营等九个工业区。

据1982年年底统计,全市共有工矿企业一千三百零六个,工业职工四十七万余人,工业总产值达四十一亿多元,为建国前的九十八倍。

在工业中,有号称“十里钢城”的太原钢铁联合企业,有年产一千万吨煤的西山煤矿,有国内较大的重型机器厂和化工企业。

今天的太原,已经成为华北地区的一座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的最大的重工业城市。

就本省说,它是建设全省煤炭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工业产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工业发展的需要,全市现有四十多个科研单位,十余所高等院校,三十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和一百几十所普通中学,有众多的科技专家、教授、学者和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为社会主义祖国工业的更加“高精大”,而孜孜不倦地工作和学习。

  太原的古迹名胜相当多,著名的有:   太原的标志��双塔,原名宣文塔,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前后,佛灯和尚拟建的永祚寺的一部分。

两塔形制相似,八角十三层,高达五十多米。

每当立夏前后,这里的牡丹盛开,引来了不少观赏者。

建国以后,在这里建成了革命烈士陵园,供人们瞻仰凭吊。

  太原市最早的历史文物建筑��晋祠,位于西南郊外二十五公里的悬瓮山下。

据文献记载,西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106年),他用桐树叶子和他的弟弟叔虞开玩笑,竟封了叔虞为唐侯。

这就是“桐叶封弟”的历史故事。

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见到唐国境内有一等晋水,水源来自悬瓮山下的泉水,水量既丰富,冬季又不枯,对于生产和生活来说,是一条好河流,因而他把国号改为晋。

此后,晋国成了春秋时代的一大富强诸侯。

后人为了纪念叔虞,便在晋水的源头修建了一座祠堂,名为晋祠。

至于晋祠创建的年代已不可考。

根据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的记述看,在北魏以前就有了这一建筑。

北齐文宣帝高洋时将晋阳定为别都,在晋祠大动土木,开凿池沼,建造亭台楼阁。

到了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又依山傍水修建了祭祀叔虞母亲邑姜的祠堂,即现存的圣母殿。

宋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到现在已八百多年了。

这座殿南北宽七间,东西深六间,比叔虞祠大,是全祠的主殿。

殿内塑有邑姜的像和四十多尊宫娥、侍女的塑像,大小如同真人,各具姿态,栩栩如生。

圣母殿的一旁,是清水涌出的难老泉。

它是晋水的源头,流水淙淙,清澈见底。

圣母殿前筑有方形鱼沼,是晋水的第二源泉。

沼中立着三十四根小巧的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梁木以承托十字形桥面。

整个造型如展翅欲飞的大鸟,因而有“鱼沼飞梁”的命名。

在北魏时期成书的《水经注》中,就有“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述,可见这一别出心裁的艺术建筑,在北魏以前就修建了。

此外,晋祠内还有叔虞祠、献殿、胜瀛楼、白鹤亭、文昌宫、金人台和唐太宗写的《晋祠铭》碑亭等。

祠院内外,大树参天,尤以周柏、隋槐著名。

这两棵古树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精美的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太原城内的崇善寺,原名白马寺,后改为延寿寺。

明朝初期加以扩建,前有大雄宝殿九间,后有大悲殿七间。

此外还有山门、金刚、天王等殿和经阁、法堂等,规模很大。

清朝同治年间失火,大雄宝殿等尽化灰烬,仅留一座大悲殿。

到了光绪年间,在这片废墟上建造了文庙。

现在山西博物馆(一部)就设在文庙内。

寺内的大悲殿是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建筑杰作。

殿内中央有一座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型塑像,造型奇特,引人注目。

殿内还藏有宋版碛砂圣经、元版圣经、明版北藏经、南藏经等,都是名贵的文物。

  道观纯阳宫,在五一广场西边,是明代万历年间为纪念唐代道士吕洞宾而建的。

宫内有八卦楼、降笔楼和亭、台等建筑物。

亭、台、楼、阁之间,有长廊互相通连,结构甚为巧妙。

现为山西省博物馆二部所在地。

馆内陈列着由仰韶文化时期,到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文物,共两千多件。

它将中华民族发祥地区之一��山西这块地方的文物荟萃一馆,供游人观赏和学者研究。

  太原市西南郊的天龙山、龙山和蒙山,有南北朝以来各朝代的石工巧匠们精心雕凿的石窟。

其内容大部分是佛教的,也有一个部分是道教的。

这些石窟雕像表现了人民的石雕艺术,反映了各朝代石窟艺术的特点,是一宗很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56126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