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宗教历史概述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崆峒山宗教历史概述 (更新时间:2004-1-22 16:33:00 本章字数: 5194) 赵继成 崆峒山座落在平凉市西郊11公里处。
它位于北纬35°33’,东径106°30’之间,海拔1450米--2123米,属于六盘山东南小关山的一条支脉。
地质构造属中生代之侏罗纪砾岩。
南隔泾水与仰驾山相对峙,北涉胭脂河与马屯山遥相望,西依笄头为屏障,东临泾河川而一览无余。
以其山势峭拔特立,千峰竞秀,万壑藏幽,奇花异草遍布,珍禽异兽出没而闻名遐迩。
明代平凉著名文人,被誉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曾以"山川雄秀甲于关陇"来赞美它,实在不算过誉之词。
中国名山,南北有别。
北方以雄壮峭拔胜,如岱宗、华岳。
南方以奇丽秀媚胜,如匡庐、武夷。
遍览崆峒,实兼而有之。
这也许是崆峒山数千年来为人们共所垂青的真正原因吧!
七十年代,平凉人民在前峡泾河谷口建起了一座拦河大坝。
滔滔泾流至此戛然而止,象一条驯顺的游龙默默地潜入了碧绿的深渊中。
高峡上出现了明镜般的平湖,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把古老的崆峒山装扮得更加秀美和年轻。
崆峒山--一颗熠熠生辉的绿宝石稳稳地镶嵌在雄浑而苍茫的黄土高原上。
"天下名山僧占多。
"崆峒既属名山,自然不能例外。
其实崆峒山开发的历史就是一部宗教发展史。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宗教--佛教和道教都在崆峒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孕育出灿烂的文化,产生过杰出的宗教人物。
宗教为崆峒山涂上了一层更为庄严、神秘、灵异的色彩。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它成了远近四方,千百万人心目中最神往的地方。
道家称其为"洞天福地",佛门尊其为"极乐净土",总之,崆峒山是道佛两家在人间的天堂。
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崆峒山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1984年崆峒山管理局在崾岘至中台修建所址时,曾挖掘出属于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的墓葬,并出土了几件当时人们使用的陶器。
这足以证明,远在五六千年之前,崆峒山和平凉其他地方一样,生活着具有同样文化水准的人群。
考之典籍,《庄子·在宥》篇中写道:"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
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
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主道之精'"云云。
可见远在黄帝时代,崆峒山上已有人隐居了。
如果说《庄子》一书语多怪诞,实为寓言而不足信,那么,司马迁的《史记》却记载了黄帝西至崆峒,登笄头山的史实。
司马迁本人也曾到过崆峒。
他在《五帝本记》中写道:"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
"我们知道,司马迁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况且他又亲自到过崆峒,可见黄帝登崆峒是比较可信的。
正是籍于这一记载,后来的道教徒便把崆峒奉为道教第一名山。
因为道教奉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为其教主,而秦汉时期又有黄老之学。
黄者,黄帝也;
老者,老子也。
黄帝远在老子之前数千年,黄帝又曾问道于广成子,可知广成子应为道教鼻祖了。
广成子居崆峒石室之中,因此,奉崆峒山为道教第一名山似乎也说得过去。
秦汉两代,中国为东方最强盛之帝国。
其间有两位最杰出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和汉武帝都笃信长生不老的神仙方术,曾到处寻仙觅神。
在其巡视西北的过程中,慕黄帝事,登临崆峒山。
这两件盛事,司马迁和班固都作过记载。
佛教传入中华,大约在东汉明帝之时,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由西东渐。
平凉地处丝路东端,正是佛教东渐必经之地,四周佛迹遍布。
例如西北有固原须密山石窟,东有泾川王母宫石窟、罗汉洞石窟以及庆阳的北石窟,南有华亭的石拱寺石窟,西南有庄浪的云崖寺石窟,唯独崆峒山没有石窟。
余以为崆峒山为极粗糙之砾岩,不易雕成造像,否则一定会有佛门弟子造像其中。
真正照亮崆峒山宗教的曙光是在初唐之时。
据铸于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口铁钟的铭文上记载: "唐初,崆峒开山祖师讳仁智提磨,居明慧禅院(今大寺遗址),创建丛林,历代六朝"云云。
并且记载有唐太宗御赐田亩之说。
同时,由五台经崾岘登主峰马鬃山的这一段被称为天梯的登山石阶就是这位仁智禅师开凿的。
据此可知,远在隋唐之前,这里已有不少僧侣居住修行,只是在仁智禅师时规模更为广大,制度更为严密,影响更为巨大罢了。
在此之前,人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五台附近,因为主峰及绝顶陡峭险峻,无路可通。
而仁智不为艰险所阻,不为工程浩大而惧,以顽强的意志在绝壁之上凿开了一条五台直达主峰的通途,使其后千载游人能够直达绝顶,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唐太宗御赐田亩之说则反映了崆峒山明慧禅院在陇东的巨大影响。
据元代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问道宫碑记》云,"问道宫建于唐代",余以为是比较可信的。
唐代的统治阶级不仅祟佛,更为祟道。
因老子姓李,皇室和老子攀上了亲。
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曾下令在全国各地建立玄皇帝庙,并设立祟玄观,总领天下道教。
崆峒山离长安不远,建立宫观作为道教徒的活动场所是十分可信的。
进入宋代,平凉地处北宋与西夏交界之处,迭起的战祸,使人民的正常生活颇受影响,但是崆峒山宗教活动仍在继续发展,唐时的明慧禅院在宋代易名为滹沱寺,仍为西北佛教丛林之-。
其间又在中台建有法轮寺,现存有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所刻石经幢一个为证。
金代虽然不长,但宗教并未衰落,特别是铸于大定二年(公元1161年)重达一万一千斤的大铁钟,五千斤大铁锅就足以证明在金代崆峒山的佛教是十分繁荣的。
进入元代以后,崆峒山上的宗教有了更大的发展。
首先是佛教,据《创修崆峒山宝庆寺记》云,安西王据西安,其势力范围包括今陕甘、西夏(原西夏旧地)以及四川等地。
安西王相商挺笃信佛教,曾受戒于西域番僧槊梁里吉.察思揭兀。
商挺对佛教的祟信影响了安西王全家,连王妃、世子、公主亦受戒于挺。
其时商挺看中了崆峒为"极乐胜地",遂请安西王在崆峒建道场,是为东台宝庆寺所建之由。
宝庆寺落成于至元十五年秋八月(公元1278年)。
当时,安西王与其妃曾亲临崆峒?quot;周视规制,嘉其精敏,特授陕西四川西夏等路释教统摄,乃刻银比三品印畀之。
"这就是说,凡安西王统辖范围内的佛教事务,均由居住在崆峒山宝庆寺的商挺来统摄。
由此可知崆峒山于元时在西北、西南佛教界之祟高地位。
元代的道教也不示弱,全真派的邱处机被元太祖忽必烈封为长春真人,居住在北京的白云观,总领天下道教。
这说明元代统治阶级是佛道并重的。
崆峒山的道教中心问道宫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 敕建为十方长住。
所谓"十方长住",又称"十方丛林",即一方道教活动的中心,"命京兆天宁万台观赵法师住持"。
到了明代,崆峒山的宗教活动达到鼎盛时期。
这时平凉成了韩王的封邑,韩王在平凉大起宫室、苑囿,象崆峒山这样的宗教胜地,韩王能不染指吗?
有明一代,几世韩王在山上重修、创修了许多寺庙宫观,亭台阁楼,凡山上能修的地方几尽殆遍。
明代的统治阶级似乎偏重于道教,特别是明成祖朱棣对道教的北方尊神真武大帝极为尊祟。
朱棣在湖北均州的武当山上,倾数十万民力,费几十年时间, 大兴土木,以祟真武。
韩王也不甘寂寞,在崆峒山上响应了起来。
可以看出,崆峒山上的道教宫观基本上是摹仿武当山而建的。
道教除了山下的问道宫仍为十方丛林之外,主峰上宋代的祟佛阁被改为真武祠,专祀真武大帝。
真武祠包括山门又称灵官洞,上建太白殿,太白殿后即真武殿,其后为玉皇楼。
以上这三座建筑和前面的牌坊均在一条中轴线上,其左右还建有药王殿、老君殿等。
其右下角不远处建有一处独立的天仙宫,俗称子孙宫。
其上建有独立的静乐宫,在天梯上下又建有遇真宫、南崖宫、药王洞、三教洞、磨针观等。
特别是在奇险的雷神峰上修建了三官祠、雷神祠、龙君殿等,在崾岘西南侧建有紫霄宫。
总之从朝天门至绝顶这段主峰区几乎全是道教的势力范围。
佛教将宋代的滹沱寺易名为真乘寺,又在原法轮寺右创建了舒华寺。
万历三十年重建了十方院,又在东台重修了宝庆寺,在南台修建了舍利寺,在北台修建莲花寺,在西台修建了栖云寺,在绝顶修建了香山寺等。
明代佛教在崆峒山最辉煌的成就是在位于中台高阜的法轮寺后建起了一座高达三十余米的凌空宝塔,为其一此。
其二在万历年间崆峒山僧录司员左党义、张达坚会同僧人慧舟、湛兴入京,请求赐予佛教经典。
万历皇太后遂赐"经律论"三藏佛经二万余册。
经书运抵平凉之前,韩王主持在真乘寺修建了藏经楼,用来存放这二万余册的御赐藏经。
除了大修寺院宫观和刻印经书之外,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增添了不少金属佛像和法器,如钟,磬、镜之类。
目前幸存的铜佛像和法器多为明代所铸造。
总之,明代是崆峒宗教发展的一个极为辉煌的时代。
进入清代以后,山上宗教活动虽然已不再有昔日的盛况,但也没有很快地衰败下去,并且有所发展。
一类是重修,一类是创修,例如康熙五十七年补修了法轮寺,雍正戊辰年补修了真乘寺。
创修的有建于康熙五十四年的招鹤堂,康熙元年创建之灵龟台,在中台又修建了飞升宫、五龙宫、三皇楼,在山下月石峡口修建了王母宫,在凤凰岭上修建了弥陀庵等。
清代虽然在山上再没有修建高大的佛塔,却为几位高僧修建了小型墓塔。
例如在北台西侧的丘阜上有为亮旭和尚建的灵秘塔,有为补崖和尚所建的普同塔,有为石剖禅师所建的隐相塔,还有些位于居士林附近的大彻禅师园寂塔等。
这墓塔的建立,为研究清代崆峒山的宗教活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清代同治年间的西北回民起义使平凉城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的破坏。
崆峒山亦难幸免,现存于皇城太白殿后的一通碑记上写到:当时山上弹丸之地竟涌入了数万难民,山下义军围攻不上,山上难民拼死固守,相持达月余,其杀伤之惨烈,破坏之巨大,前所未有。
自此以后,崆峒山的宗教活动遂一蹶不振。
直到光绪十五年,才有和尚胡鹤迁一人回山落足西台栖云寺。
在此其间,崆峒山几乎成了一座荒无人烟的空山。
从清末到民国期间是崆峒山宗教的恢复阶段。
恢复不外乎重修和创修,重修的有王母宫、招鹤堂、莲花寺、飞升宫、静乐宫等。
创建的有七真观、太清宫、八仙庵、茶庵寺以及天台山上的寺院。
修建的墓塔有怀睿和尚墓塔,道成大师墓塔和映雪山人塔。
象这样的补补修修一直持续到了解放后的1958年。
崆峒山宗教活动沿续到了1958年终于被取缔了。
解放初期,政府对群众中的宗教活动持宽容态度。
到了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所有的宗教活动都被视为封建迷信,和尚、道士被认为是寄生阶级,统统属于打倒之列。
紧接着,有关部门查封了山上的寺庙,和尚和道士被编进附近的生产队当了社员。
铜佛像、钟、磬、锅以及铁链和铁桩被砸毁炼了钢铁。
在这场浩劫中,文物的损失是极为严重的。
后来将全山划归了太统林场,山上只有少数护林工人常住其上。
1958年的不幸只是取缔了宗教活动,赶走了宗教职业者,砸毁了佛像和法器,但寺庙宫观还在,泥塑的神像还在,墙上的壁画还在。
可是在第二次浩劫中,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1966年夏,当时的平凉市财政局雇佣民工数十人上山拆毁寺庙。
据说,这样做一可破除"四旧",二可得到一批廉价建筑材料。
倾刻之间,数千年经营的文化,千万人积累的心血,毁于一旦。
如果说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由繁荣走向衰亡的历史,那么崆峒山的近代宗教史也是一部由繁荣走向衰微的历史。
如果我们把《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看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重大浩劫,那么,也可以把同治动乱、1958年公社化和66年的破"四旧"看作是崆峒山的三次重大浩劫。
从1966年到70年代末这十几年期间,崆峒山一直处于沉寂状态。
1979年春,当时的中央委员、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将军登临崆峒,感怀赋诗。
崆峒山的价值才被平凉人所认识。
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崆峒山为国内开放的寺庙堂观之一。
随后即有几位曾在山上住过的道士和尚回到了山上,道佛两教的组织也在逐渐恢复。
从一九八二年到目前这十年期间,山上的宗教活动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是重建寺庙,二是恢复组织,发展信徒。
这几年内,道教会修复了子孙宫、三教洞、药王洞、三宫殿、三皇楼、太清宫、王母宫和问道宫。
佛教会修复了莲花寺、栖云寺、茶庵寺、香山寺和灵龟台等。
山上的道佛两家洞开山门,广收门徒,以求绵延永继,香火不绝。
目前山上常住的僧道多达数十人。
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是崆峒山的庙会日。
届时,远近四方百姓,络绎不绝,最多时高达数万人,成为陇东地区最盛大的庙会之一。
据《崆峒山志》按?quot;初明成祖祟祀真武,寺宇改建真武,依照武当山三月三日为朝山日期。
而远近乡民,相沿旧习,犹以四月八日为释迦佛会,供奉香烛、净水至今不改。
"由此可知四月八日的庙会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除了朝山进香的人数有了极大的发展之外,前来游览观光的游人更是成倍地在激增。
这说明,除了它的宗教属性之外,秀丽、奇绝的自然风光才是它最本质的属性,这才是崆峒山永远不会被人们冷落的根本原因。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56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