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纵跳三尺高
原地纵跳三尺高 战国时期,战争的防御设施已经有了城堡壕沟。
在攻城夺寨的战斗中就必须具有超越壕寨的跳跃能力,才能获得胜利。
《吴子》和《六韬》等兵书上都特别提到,要把具有“逾高超远”能力的士卒编成一支特种兵部队,作为战术进攻的小分队。
《左传》上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吴王夫差想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7年率兵北上攻打鲁国,军队驻扎在泗水之上。
鲁国的大夫微虎认为应当趁吴兵立足未稳,攻其不备,以挫败吴兵的锐气。
但是鲁君不听这个建议。
于是微虎便在自己的家兵中挑选、组成一支突击队,自己带领着去实现这个计谋。
因为是进攻营寨的战斗,挑选的办法,就是在庭院中设下障碍,”三踊于幕庭”,即凡三次能跳过者才能入选。
结果在七百名家兵中挑选了三百人。
入选者中也有当时正在微虎家中当家臣的孔子的弟子有若。
由此说明春秋战国之时,军士中是十分重视跳跃的,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儒士并不是文弱书生。
跳跃既然是作战中的一种重要的战斗能力,各诸侯国君当然十分重视。
在《左传》上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领三军攻打曹国。
在战斗中,大将魏犨和颠颓二人违犯了军纪,放火烧了曹国大夫羁负僖的家,魏犨在纵火中又烧伤了自己的胸部。
晋文公见这两人违犯了自己的军令,十分恼火,命令军司马赵衰将这两人斩首示众。
赵衰说,一天杀死两员大将于军不利。
魏犨作战很勇敢,屡立大功。
如果这次伤势不重,就赦兔了他吧。
晋文公同意了赵衰的意见,并派赵衰去探视魏犨的伤势。
早有人把这一消息通报了魏犨。
魏犨等赵衰来看他时,用布把身上的伤缠紧,忍住疼,”距跃三百,曲踊三百”,就是向上跳三百次,向前跳三百次。
并说,托晋君的福,我的伤已完全好了。
由于魏肇表现了仍有很好的跳跃能力,晋文公便赦免了他,只将颠颉一人斩首,以正军法。
从这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军队对跳跃能力是很重视的。
秦汉以后,军队仍旧十分重视跳跃能力的训练。
《汉书·甘延寿传》记载,甘延寿因骑射精良,被挑选参加了羽林军。
在一次训练中,他跳过了羽林亭楼,其它技能也是优等,遂被提升做了郎官,南北朝时期,宋朝有兄弟两人都是作战勇敢的将领,一个叫卜天与,一个叫卜天生。
卜天生年轻时只是一个十人伙的小队长。
他带领自己的小队在军事训练中跳越二丈多宽的壕沟,十个人都跳过去了,只有卜天主几次都没有跳过。
第二天还是训练这个项目,卜天生在壕沟底全部插满了锋利的竹签,稍一失足跌落沟底就会被竹签戳得皮开肉绽。
十个人被这种危险吓住了,都不敢跳。
卜天生手拍胸脯说道:“我向已不渡,今者必坠此坑中。
丈夫跳此不渡,又何须活!
”他带头先跳,全队在他的带领下一连跳过了几次。
卜天生就是用这种办法训练土卒的勇敢和跳跃能力,使他率领的军队成为一支勇敢善战的军队。
唐代的军队,也重视跳跃能力的训练,《太白阴经》记载:“逾越城堡,出入庐舍而无形迹者,上赏得而聚之,名曰矫捷之士。
”宋代募兵也要测试跳跃能力,岳飞练兵就是穿着双重的铠甲跳壕。
这说明我国古代的跳跃,是作为一种军事技能的训练项目,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
我国古代的跳跃,除了作为军事训练而广泛开展外,在民间开展得也较为普遍。
《淮南子》中说:”今有六尺之席,卧而逾之,下材弗难;
植而逾之,上材弗易。
”这种譬喻当是从社会的实践总结而来。
一般人只能跳过三尺高,只有奇材能跳过六尺高。
据《晋书》记载,当时的江南有”赌跳者,以高者为胜”。
《唐语林》记载,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虽老,气力健壮如年三、四十人,以席圜固其身,挺立一跃而出。
”挺立一跃,就是没有助跑的原地纵跳。
席的宽度一般是三尺。
原地纵跳能越过三尺,表现了很高的跳跃能力。
这一些史料都反映了我国古代民间开展过多种多样的跳高活动。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888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