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节与柳俗
柳节与柳俗 史 谭 清明时节,杨柳遍绿,因柳而渐渐形成一些古俗,所以清明又被目为柳节。
射柳为戏,是古代军营的竞技项目。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可知战国时期已练射柳之技;
至汉代则广为流行,周勃的军营大量植柳,以其成活率高而成长期又短,适于军营鹿砦之用。
武将练的是放箭射穿杨柳枝,善射者被誉为百步穿杨。
但汉代尚无清明节,射柳要到唐代才成为应节的竞技节俗。
戴柳,是流传广远的清明节俗。
民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年轻人以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以示春光与青春同在。
唐玄宗曾在这个节日赐群臣柳圈各一枚,可见这一民俗已经进入宫廷。
柳青意味着春浓。
唐代韩《寒食》诗起句说:“春城无处不飞花”,所飞者柳絮;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或三日,此时春满人间。
可是,“无处不飞花”未必是无处不欢欣,柳在唐人生活中也成为伤心物。
因为《诗经》里有“杨柳依依”的句子,折柳送别就被用来表示依依不舍。
送别自然不一定在清明时节,但若旅人可以自选,总是在越冬以后,清明前后春暖柳青尤为相宜。
李白《劳劳亭》诗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他说春风不催柳青,就可免离别之苦了,这似乎告诉人们,送别之事以春深为多。
唐代长安官民送亲友西行,送至渭河咸阳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即渭城,西渡咸阳桥至此送友人元二,因为他有使命赴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地区)。
后人送行,就唱王维此诗,称之为《阳关三叠》,叠唱三遍。
送人东行,则送至灞河上的灞桥,李白《忆秦娥》词有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灞桥在陵畔,为春秋时期秦穆公始建,战国晚期秦王嬴政遣王翦统兵攻楚,亲送王翦到桥边。
灞桥两岸遍植柳树,清明前后飞絮宛若片片雪花,可说是春意盎然,而离人只感到伤心。
宋代苏轼《东栏梨花》诗说得更明白:“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由“柳深青”、“柳絮飞”引起惆怅,归之于清明感怀。
柳节给人的实感和联想不一。
诗人对景伤情,与古代交通不便有关,那时一别经年是常事,相见时难,自然就有别亦难的种种感叹了。
至于折柳,古代人口稀少(要到清康熙年间全国人口数才突破一亿大关),所折当然不多,否则柳枝有折尽之灾,折柳送别,清明戴柳就决不是美俗,而是恶俗了。
《新民晚报》2001年4月10日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940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