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深处系秋千

绿杨深处系秋千   关于秋千的起源,古代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高承《事物纪原》载:秋千本是北方少数民族“山戎之戏”。

因为他们”爱习轻之态,每至寒食为之。

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入中国”。

高无际《秋千赋》载:“秋千者,千秋也。

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戏。

”从上述两种传说可知,秋千起源于少数民族,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

到了汉代进入宫廷之中。

这样看似较合理。

直到现在,秋千仍盛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运动会中的竞技项目之一。

  秋千活动的形式有好几种:一种是荡秋千,即“植木为架,上系两绳,下拴横板,人立于板上”,作钟摆式的摆动。

一种是纺车秋千,即“植两柱于地,柱端各开一孔以客横木,横木左右端各凿交错之孔,贯四木于孔,令呈幅射状,垂绳于下,以架坐板。

”游戏时坐四人,先由他人助之转动,然后利用惯性反复起落,如纺车之转动。

还有一种磨秋千,即“中立一往,其顶有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环”。

四人各抓一个环子,绕住旋转以为戏。

另有一种是磨担秋千,有点类似跷跷板的旋转游戏,即”竖长柱,设横木,左右各坐一人,以互落互起为戏”。

  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大都是荡秋千。

南北朝时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中说:“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日打秋千。

”到了唐代,荡秋千是寒食节的活动内容之一,在民间和富廷都开展得较为广泛。

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诗:“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

”杜甫《清明》诗:“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王建《秋千词》:“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双手向空如鸟翼。

”这些诗句说明了唐代的荡秋千活动,流传地区很广,并受到少年儿女的喜爱。

  唐朝宫中也盛行荡秋千游戏,并有了一个美妙的雅号“半仙之戏”。

《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荡之,呼为半仙之戏,都下士民因而呼之。

”   宋代的荡秋千活动仍是妇女在寒食节的游戏。

宋人诗词中对此描写甚多。

欧阳修有一首《越溪春》:“三月十三日寒食,春色遍天涯。

越溪阆苑繁华地,傍禁垣珠翠烟霞,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

”陆游的诗中也说:“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干蹴鞠趁清明”;

“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

《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城的清明节,“举目则秋千巧笑”。

这说明秋千活动在宋代民间开展得广泛。

  明代的妇女也很喜爱荡秋千活动。

王圻编的《三才图会》中就有妇女荡秋千图(图三○)。

被称为明代社会百科全书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写妇女荡秋千的情景:“话说灯节已过,又早清阴将至。

吴月娘在花园中扎了一架秋千,率众姊妹游戏以消春困。

先由月娘与孟玉楼打了一回,下来教李瓶儿与潘金莲打,然后玉萧和蕙莲两个打立秋千。

这蕙莲手挽丝绳,身子站的直屡屡的,脚踩定下边画板,也不用人推送,那秋千飞起在半天云里,然后忽地飞将下来,端的好像飞仙一般,甚可人爱。

月娘看见,对玉楼、李瓶儿说:‘你看媳妇子,她倒会打。

’”《金瓶梅》的作者描写的人物个性十分准确。

当仆妇的意莲,由于经常参加劳动,荡秋千的动作就比那些“太太”、”小姐”们高明。

  清代李声振所写的《百戏竹枝词》中,有一首《秋千架》;

“半仙之戏,无处无之。

仕女春图,此为第一。

近有二女对舞者。

日影垂杨舞半仙,御凤图画两婵娟;

飘红曳绿浑闲亭,蹴损湘钩剧可怜。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载:“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宝马香车游士女,白塔寺打秋千者,不一而足。

”从古到今,荡秋千一直是妇女喜爱的活动。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97003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