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民间丧礼
老北京的民间丧礼 老北京的民间丧葬和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是实行土葬,丧葬仪礼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一种反映,是佛、道两教的宗教仪式和纯民俗的综合形式,繁琐复杂,有"倒头"、"接三"、"送库"、"成主"、"发引"、"烧伞"、"烧船桥"、"一百天"、"办周年"等许多讲究、说词。
倒 头 "倒头",即当病人尚未咽气之前,就从原来住的炕上换到另外准备床板(叫太平床或吉祥床)上,说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否则不吉利。
趁病人还没咽气,首先将寿衣给他穿好,咽气后,如果死者上边没有长辈就将尸体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叫"小殓"。
然后就是报丧,丧家给至亲好友送信,请来"探丧",瞻谒遗容。
接下来就是请"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开具"殃榜",说明择何是入殓等,亲属人等穿孝、戴孝,置办棺材,搭丧棚、设灵堂、停灵等。
接 三 "接三",即旧时死了人,三天之夕必须"接三",也叫"迎三","送三",说人死三天其亡灵就要到地府阴曹去了,或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金童玉女迎接去了。
接三前要到冥衣铺按一定尺码、款式、质量糊一份车马、箱子;
接三之日,要举行奏吹鼓乐,迎亲朋吊唁,焚化纸糊车马等活动。
送 库 "送库",是指给亡人祈建的道场圆满时,由丧属捧着给佛的黄表(荐亡文书)到指定的广场去焚化事先彩纸糊的楼库及其他纸活冥器。
这时请和尚诵经--"禅经诵库",是必不可少的。
成 主 "成主",也叫点主、题主,是封建家族族谱后续仪程。
此举多为仕宦之家所为。
仕宦之家死了长辈,为了续上族谱,确立死者在宗庙的地位,在"发引"之前,择吉为死者在宗庙立个木头做的牌位(也叫"神主"、"木主")。
牌位上书:"显考某公讳某某府君之位","位"字上边的一点须用朱笔点上一红点,叫做成主,也叫点主。
点主一般由死者生前友好来做,一般人家是请和尚点主,仕宦之家或富豪则请社会各流点主,前清遗老常给人家点主,如清末科状元刘春霖就曾给吴佩孚和上海大资本家、犹太人哈同点过主,徐世昌给袁世凯点过主。
但不能请法官点主,因为他常用笔勾决犯人。
点主时要举行仪程繁琐的点主仪式。
发 引 "发引",俗称出殡,即将灵棺从家里或庙堂抬到坟地去埋葬。
经过辞灵、出堂起杠摔盆、扬纸钞、排出殡行列、下殡、葬后收尾等一整套仪程琐礼,方"入土为安"。
烧 伞 "烧伞"。
迷信传说,亡人到"五七"(三十五天)时,在阴曹地府要过五殿阎君一关。
五殿阎君是包公(包文正)转来的,他一生无女,很喜爱女儿和花朵,因此,如果亡人能用插上花朵的伞盖遮住身子,让包公误以为是少女,不加盘查,就可以顺利过关。
所以,丧家照例由姑奶奶(已出门子的女儿)出钱给糊一把伞,并插上五朵石榴花,送到坟地焚化,叫"烧伞"。
烧船桥 "烧船桥"。
人死六十天,叫"旮(音灰)河"之期,迷信传说亡人这天要在阴间过河,所以家属要糊船一只,金桥、银桥各一座,通过僧、道诵经"加持"后,予以焚化,亡人就可以乘法船,过金桥、银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彼岸了。
人们把这一举动叫"烧船桥"。
旧历六月初六本不为节,因时值盛暑物医霉烂损坏,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晒、洗浴活动的习惯。
一百天 "一百天"。
旧时,死人一百天是个大祭,完成百天大祭仪式以后,孝属们就可以脱去重孝(白孝袍)换成灰色的衣服,也可以剃头了。
富户办一百天也像"送库"那样,门前置大鼓锣架,设乐、挂白、兰两色彩子,或搭素花牌楼。
院内搭大棚,设祭堂,悬影,摆供,请僧、道诵经办道场;
糊楼库、墩箱、金山、银山,绸缎尺头等纸活等。
有请亲友的,也有只念经送库,不请亲友的。
请亲友,席面一般也是从简。
一般户办百天,只是在家设奠,近亲来祭,也只是烧几个装有冥银的"包裹"了事。
办周年 "办周年"。
旧时北京人给死人办周年办"单",不办"双"。
父、母死后一年叫"小祥",可办一周年,也叫追祭。
父、母死后二年叫"大祥",没有办二周年的。
少数有办三周年的,以后则不再办,极个别的富户有办十周年的。
办周年也是旧时对亡人的一种凭吊形式。
周年之日,门外置大鼓锣,设乐。
院内搭席棚,设酒席招待来祭亲友。
正厅设祭堂,堂上悬影设位。
富户多用番、道、禅三台经,做永日功德。
并备冥楼一座库两座,杠箱四只,其它纸活冥器不限。
当天到晚间六时左右送库结束。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97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