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与民俗文化
风筝与民俗文化 赵玉才 风筝,是一种游艺竞技娱乐民俗事象。
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一个侧面。
对其加以分析,不仅有利于风筝的发展,而且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当代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形成,都是有益的。
一。
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巨大影响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
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
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
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
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
鱼风筝等等。
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
例如,“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他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
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知说。
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
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
”《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
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
云南哀牢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标志,世代相续,皆身画龙,衣加尾,以示为龙的后人,龙还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
今天,人们仍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便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
对于“龙”风筝的产生,有的人认为与某地的地理环境有关,这恐怕待进一步的考证。
笔者认为,“龙”风筝的产生原因,首先应当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和“龙文化”的影响,否则,那么多地方都出现“龙风筝”,尽管造型有差异,该如何解释?
凤又称凤凰。
雄性为风,雌性为凰,素有凤求凰之说。
删们幻想中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被认为是百乌“、衍”《百鸟朝凤”就是注脚。
传说,凤凰出则雷霆不作,风调雨顺,天下安宁;
善歌舞,性高洁,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隔疥平饮千能给人带来吉祥幸福。
因此,凤凰成了人间祥瑞,以凤凰为题材制作风筝便是理所当然的了,直到人们仍以凤凰作饰物。
‘蠢户障蛔:,据。
山海经》记载,古代东方民族多以飞鸟为图腾。
”谈勿与崇拜现象,至今达保留着、、人们以)。
仙鹤,,象征吉祥,以仙鹤象征高雅华贵,以“鸳鸯:,象征爱情的坚贞圣洁,以鸽子象征和平等等。
另外,人们在计算年龄时,将十二地支各配一相应的动物名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动物崇拜现象,十二生肖所涉及的动物,自然成了风筝的好题材,一些动物的名称有吉利之辞,象蝙蝠有“福”的谐音,鹿有“禄”的谐音,鹿还是传说中的四灵之一,人们以蝙蝠和鹿为题材做成风筝,象征有福,财运亨通。
鸡有“吉”的谐音,鱼有“余”的谐音,人们以鸡和鱼为题材做成风筝,象征万事吉利,年年有余。
把这些解释为动物崇拜现象,大概不算牵强附会吧。
动物崇拜,是信仰民俗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图腾信仰,一种是对动物精灵的崇拜,关于动物崇拜的起源,动物崇拜与人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人对动物的支配欲望,恩格斯曾经论述过:“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动物。
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费尔巴哈也曾经指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
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
而入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人来说,就是神。
”他还指出:“因为人爱动物和崇拜动物只是为了自己,人崇拜动物,至少当动物崇拜是一种文化史现象的时候,只是因为动物替人服务。
”这些论述,对我们理解大量动物题材风筝的出现是很有意义的。
在传统风筝中,关于神话、鬼魂、神灵的风筝很多,有麻姑献寿、麻姑骑凤、八仙过海、魁星点状元、寿星、哪吁闹海、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鲤鱼跳龙门、钟尴、刘海戏赡、雷震子等等。
这些风筝,或取材子祖灵信仰中的神灵,鬼魂,或取材于与祖灵信仰有联系的神话,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无不和信仰民俗紧密相关。
如,麻姑是神话中的女仙,晋·葛洪《神仙传》记:麻姑,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召,降子纂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
相传她在蜂珠河畔酿酒为王母祝寿。
因此,人们以麻姑作为美丽、长寿的象征。
女性庆寿多绘麻姑的像,谓之“麻姑献寿”。
寿垦,也称仍夏\一南极老人”,是司长寿之神。
相传,凡见一面,下人安泰,故多崇把以祈福寿。
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钟是棚信仰中的鬼魂, IH时,端午节人们多挂钟道像,以示“贫穷,叹邪赊祟。
婚娶;
在封建社会中并不意味着独立家庭的出现,它的意义只暴么儿育女,繁衍后代。
因此,求子乞嗣便成了婚俗的主次肉志箩、如:,在缝制新婚被褥时,要缝上大枣、花生、栗子,象泽溺幽溃子\铺床(炕)时,也撒上大枣、花生、栗子,撒帐时,往新绍身上撤的还是大枣、花生。
栗子,都是为了早生多生。
衣合秒很式歌中,唱的是“和台二人来相会,百子千孙福寿:多农)令月娶了新娘子,来年生下状元郎”/我将门帘高挂起,早主贵子早登科,,,还有“腆鳞送子”。
”五子登科”、“早生贵子,儿女满堂,’等等:这种早生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民俗和生育观,反映到风筝这一民俗事象中,就是“五子登科”凤筝,“戳膀送子”风筝。
“仙鹤送子”风筝、“榴开百子”风筝、匀子于图:风筝的出现。
风筝还是一些礼俗的极好“载体”。
其中关于庆寿、贺喜方面的风筝就有数十种,祝福长者健康长寿的有老寿星风多、寿桃风筝、群仙庆寿风筝、麻姑献寿风筝。
八仙庆春风筝。
删风筝、百寿图风筝等等。
天仙配风筝、牛郎织女风戮柳毅传书风筝、梁祝风筝、鸳鸯风筝、比翼鸟风筝、日月龙凤凤筝、龙凤呈祥风筝等等,则是用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良好“祝愿1祝愿新郎新娘恩恩爱爱臼头偕老,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谷属)人们不但将这些风筝送上蓝天,还精工细做,作为“寿礼”、“贺礼”相赠。
戏曲和年画等民间艺术对风筝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风筝的名字就是一些戏曲或年画的名字。
很多戏曲和年画,在社会上流传多年,为人们所酷爱,将这些戏曲和年画的内容甚至名字移植于风筝,这是很自然的或者说是必然的。
如“新春牛图”风筝。
“鹤鹿同春”风筝,“吉庆有余”风筝等,从内容到名字都是年画的。
“白蛇传”风筝、“许仙游湖”风筝、“红娘传书”风筝、“王小赶脚”风筝,“昭君出塞”风筝、“瑶池赴”会”风筝等,都和戏曲有着直接的关系。
风筝与当地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泥塑艺术也有着不解之缘。
可以说,风筝的绘画是地方绘画艺术的翻版,风筝的造型艺术和泥塑、雕塑等造型艺术一脉相承。
如潍坊市杨家埠风筝,实际上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绘画艺术、民间泥塑的造型艺术和风筝扎制艺术的结合体,人们将印制好的木版年画,剪贴在捆扎好的风筝骨架上,一只风筝便成了。
风筝这一民俗事象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有“南鹞北鸯”之说。
但是,·由于地区之间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当地诸多民俗事象的影响,民俗文化和地缘关系的制约,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不仅表现在风筝的题材、造型、绘画、扎制工艺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放风筝的动机方面。
如在万鸯竞飞的高空中,内行人一眼就分辨出哪是东方风筝哪是西方风筝,哪是中国风筝哪是日本风筝,哪是北京风筝哪是潍坊风筝。
在我国,放风筝的季节还受着岁时节令民俗的影响,南方放风筝在重阳节前后,北方放风筝在清明节前后。
至于放风筝的动因,又有不同,潍坊人放风筝图个吉利太平,京津人放风筝则有“放晦气”一说。
上述种种,可以清楚地看到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形成和发、溅闲军蘸许可难围内)进行着有限的选择,否贝(就会”已“忌…龊由民”似驰约导的能和向,乙功能所决定的。
这一点,在探索风”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
风筝给民俗文化带来的反思,融化的传承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惰性,使得民俗文化常常有悸于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我国,民俗文1屯阅瞄汐祟雅抑俗”的环境中,得不至。
应有的发展,良美并存的琢娜严重。
如何减少以至消除这种现象,使民俗文化:鳅撇展的方向、步伐相一致,已是…个久拖未解的历史课,、切兮秉、整个社会都在高节奏地挛化着,民俗文化与社会改、蛐谤盾、;
民俗文化与社会改革带来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菊姨主獭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矛盾,更,”尖锐。
这些矛盾、渤闷良,己迫在眉睫。
怎么力、?
风筝的发展,尤其是潍坊国际、删来风筝的发展,足可引起我们的反思。
多扫除坊风筝有较长时期的历史。
潍坊和北京、天津、南通等、多吵钩全国风筝四大产地,据“潍县志槁h已载,清代乾隆年”@潍坊放风筝就比较普遍,但是由于一直处在自生自灭的自矽诊狄状态,所以直系。
本世纪七十年代未,没有4T/4大地发 党的十一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发扬地方优势、渊夕隧济中,为了提高知名度,潍坊人在小有名气的风筝蜘。
先是1982年到天津参加了全国风筝评比会,接着又参加了1983年在上海组织的中外风筝放飞表演, J984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发起和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并将每年的四月一日定为潍坊风筝节,由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形式给以确认,使放风筝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大事。
他们还围绕着风筝这个主题,全方位多侧面地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宣传工作,风筝会期间邀请大批中外记者到会采访,进行充分的新闻报道,有效地扩大了风筝的影响,增强了人们对风筝的兴趣。
他们还开辟了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使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与多种民俗活动结合起来,交映成辉,相得益彰。
从1984年至今,潍坊国际风筝会己举办六届,盛况不衰。
第一届就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代表团(队)参加。
第五届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个代表团(队)参加,并一致推举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为此,国内外200多家风筝组织和友好单“位发电发函祝贺。
第六届期间,成立了第一个国际风筝组织——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
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奉办,引起了国内广大风筝爱好者的关注,引大了人们进行风筝比赛的愿望。
经国家体委同意,m36年在举力、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同时,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以后每年一届,与潍坊国际风筝会同时举行。
首届有16个省、市的代表队参赛,有些风筝爱好者还自行组队远涉千里自费到潍坊参加比赛,参赛者之众,是出入意料的。
从第二届开始,凤筝比赛被国家体委歹(为国家正式体育比赛项目,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风筝竞赛规程)。
至“第三届,出现了几个省、市争办风筝比赛的局面。
第四届改为全国风筝精英大赛,24个省、市的风筝代表队汇集潍坊进行角逐。
风筝原本是一平常的民俗事象,被一些人认为是“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
然而,f2tt短短几年的时间,如果从党·、、:矽十厂届三中全会算起,也只有十年的时间,却一“跃发展成为·缈殉木型国际交流活动和国家正式比赛项目,并建立:”、佣鹏绎织,其演化进程是相当惊人的。
根本原因是潍坊市、,彻政府以全新的观念看待风筝,以极大的热情给予了高度、渺筝与潍坊的经济、文比、体育、旅游等结合起来,大“矽翩针广造舆论,引导人ffJ增强j”对风筝的兴趣,创造了一)、=幽瞅瞰于风筝发展的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抽闷缓革化的沉寂状态,造成了民俗文化与社会的矛盾,而,、削陕姆得至。
较快的发展,首先要求人”】像对待风筝刀。
样,、真叼卜砸除“以fI(foiE宗,以俗为未徽’的传统文化观念,、:‘J对民俗文化种种不正确的认识,改挛民俗文化长期码印隧重视,甚至被压抑被爿听的处境,将民俗文化放置在宽松的环境之中,民俗文化发展得越快,与社会·,:扣敦越小,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促进作用就越大。
在这方员意识、竞争意识的强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演变,、烈虫简方式的出现,新的风尚习惯的形成等等,都已作了很簸的说明。
这是反思之一。
由于几千年的传承历史和诸多民俗事象的影响)不渺铡带有一些有悻于时代的封建迷信色彩和内容。
这与:、民修鳅良秀并存的现象是相同的。
如在风筝的题材上,有鬼魂的,也有神灵的,还有反映人们陈规陋习的。
再如放风妻纨有的地方有放“吉祥”放“福气”的习俗。
放风筝时一旦脱;
绑涵战为“福气”丢了,“吉祥,,跑了,不吉利,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啄来“拣到风筝的,认为得到了“福气\“吉祥临门\不肯、、将凤苔送还、或者在风筝上扎个洞再送还,以示把“福气\“吉彬盯来)有的地方有放、晦气”的习俗,人们把自己的苦恼彩灾难写在风筝上,风筝升空后让其脱线飘走,以示把乙晦气”补充和谋生的手段,是一种简单的商品生产,即“为买而卖”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风筝进入了商品经济生产的阶段,专业化生产风筝的工厂一相继建立,风筝市场迅速扩大,仅潍坊市杨家埠,年产风筝可达十万只以上。
风筝不仅在国内抢手,而且畅销海外。
风筝的大量生产带来了放风筝的普及和提高。
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没有风筝的今天。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但严重地冲击了自然经济民俗,而且促成了商品经济民俗的形成,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就为当代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当代民俗文化离不开商品经济,当代民俗文化必须扎根于商品经济这块沃土上,这便是反思之四。
总之,风筝给民俗文化带来的反思是多方面的,而且能引起反思的又何止是风筝这一民俗事象呢?
对其加以分析、总结,对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99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