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马堪温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源远流长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
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大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
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
《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
)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
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
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
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
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
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关于切脉有关因素的观察 脉诊要求医生有解剖生理学等有关知识。
这方面,我国古代有许多可贵的记述。
第一,关于心脏、血液和血管的关系。
脉和血液以及心脏的关系极其密切。
《内经》明确记述说:“藏血,脉之气也”(《平人气象论));
“五脏所主,心主脉(《宣明五气》);
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脏控制;
血管是血液流行的处所;
心和脉是相合的;
心气绝了,脉就不通,脉不通,血就不流;
脉道通了,血气才流行。
它明确指出脉是血脉,发源于心,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内经》已经记述了血液循环的概念,如说,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而传到肝脏,由肝传到心,由心传到肺,又由肺传到心,然后输布精气于脏腑皮毛(《经脉别论》:“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樟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含精,行气于府。
”);
并且说脉管的血循环不停地流着,上下相贯,如环无端,等等。
这种认识虽是初步的,甚至是带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循环生理学的认识,并为古代脉诊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二,关于血液速度的认识。
我国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血流速度问题。
《难经》说:人一呼,脉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
一吸,也流行三寸;
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这种认识尽管很不精确,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环状态的一种重要指标,现代医生为心血管系统病人做临床检查,也把测定大、小循环的时间当作一种常规。
第三,关于呼吸和脉搏频率关系的认识。
《内经》上说:人一呼,脉跳两次,一吸,脉又跳两次,一呼一吸,脉跳四次。
(《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
”)这样,连续计数,以每分钟呼吸十八次计算,一分钟脉就跳七十二次。
这里不仅明确指出了脉搏和呼吸的关系,而且知道呼吸和脉搏频率是一和四之比,和现代生理学所观察的是一致的。
此外,《内经》还记述了脉搏和呼吸次数之间的比例改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指出人一呼脉只跳一次,一吸脉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跳动三次,都是病态。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滑日痛风,脉涩日痺。
”)我们知道,脉搏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反映心脏和肺脏功能之间的关系。
临床上不难观察到,由于肺循环和动脉血液缺氧引起心跳节律不齐、脉搏的性状因之改变的情况。
第四,关于切脉部位的认识。
切脉的部位,在我国古代有一段侦变过程。
先后有过“遍身诊”、“三部诊”和“寸口诊”。
起初,主要是“遍身诊”,就是按摸全身从头到脚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颈、两颊动脉,上肢的挠动脉,下肢的烃后、足背、腘、股动脉。
这些部位的动脉都在体表,或贴于骨上和皮下。
《内经》记述的切脉,主要就是“遍身诊”。
“遍身诊”又叫“三部九候”诊。
“三部诊”,是诊头部的人迎(颖颓动脉)、腕部的寸口(挠动脉)和足部的跌阳(足背动脉)。
寸口诊就是切摸两手掌后突起(挠骨茎突)的挠动脉,即所谓“独取寸口”,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寸口是人体经脉的会合处,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的情况。
这种方法,《内经》已有记述,以后的《难经》、《脉经》等书所记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诊,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遍身诊”后来已不常用,甚至不用。
其实,这种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
我们知道,血液在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波叫脉波,脉波通过动脉管传到周身。
脉波的形状随循环系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它反映心脏的情况,也反映动脉管的弹性情况。
所以,观察全身各处的脉搏形状,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诊断体征。
例如,主要由于主动脉弓等有关动脉发生病变而造戌的“无脉症”,因肢体积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动脉搏减弱或消失。
对这样的病人进行“遍身诊”,就可以帮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况。
又如对心脏病人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用“遍身诊”也很有意义。
第五,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认识,《内经》说,诊脉要常在清早,这时人的阴气未动,阳气未乱,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脉。
又说脉应四时气候而变动;
并指出诊脉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肤的质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况,认为惊恐、忧虑、动静都会使脉发生变化。
以后的脉书,在这一方面的论述更加全面。
诸如男女长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
现代生理学证明。
人类心脏的活动(心搏率、心血输出量等),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以心血输出量来说,在十分静止的状况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输出量就相当恒定。
又如人的正常心搏频率,不但男女有差异,长幼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天内,也常因体态的改变、活动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异。
可见,古人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因为这时分辨正常脉和病脉是很有关系的。
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 我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
正如《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
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
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
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的。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朕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
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
脉象的情况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
心脏主动脉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节律,以及动脉的弹性怎样,都可以通过脉搏诊出。
不仅如此,由于循坏系统和身体各内脏都有密切关系,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而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
所以,脉象不单单反映循环系统的变化,还反映其他构脏和系统的变化。
例如,许多疾病都和血液戍分的改变有关,发烧、发炎时,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相应增加;
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戌分起变化,从而导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变,并引起脉象的变化。
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关系更加密切。
例如,由于血管壁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当有些疾病引起这两种神经的变化时,血管就受影响,从而引起脉象的改变。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强调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是有依据的,只不过古人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的认识罢了。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
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正常脉象)。
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
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
我国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
《内经》已经记有十多种脉象,《脉经》总结了二十四种,以后的脉书甚至记述多达三十多种或更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发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书,载有三十三幅脉象图,很是生动有趣。
近代用科学仪器描绘脉象,是法国生理学家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发明脉搏描记器以后才实现的。
我国古代医家能在他几 百年前凭手指感觉和想像,绘出那么多脉象,是世界脉学史上罕见的。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
现仅举其中几种为例,简略介绍一下。
脉象图 “浮”、“沉”在《内经》中已有记载,《难经》、《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
它们反映脉位。
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
“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接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争于肌表。
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
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的脉象。
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
“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
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
“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丸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
“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
《内经》已有记述。
《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
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子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
《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
“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
“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
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
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
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
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
“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
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
这种脉有虚实之分。
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
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
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
”等等。
还总结有“脉象常见主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
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
沉涩气郁;
”等等。
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
《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我国脉学的外传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脉学很早就已经传到国外。
隋唐时期,《内经》、《脉经》等书已经传到附近国家如日本等。
①以后又传到阿拉伯。
据研究,古代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约980—1037)的巨著《医典》中的脉学,明显受我国脉学影响。
公元十四世纪,我国脉学传到波斯,当时波斯的一部载有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就包括脉学,并且特别引述了《脉经》和它的作者王叔和的名字。
十七世纪来中国的那稣会传教士波兰人卜弥格(1612—1659)曾经把《脉经》译成拉丁文,于公元1666年出版,并附有铜版,描述我国脉法。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英国著名医学家芙罗伊尔(1649—173)受我国《脉经》的影响而研究脉学,并且发明一种给医生用的切脉计数脉搏的表。
他还写了一本叫做《医生诊脉的表》,于公元1707年在伦敦出版。
他的著述和发明被西方认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十七世纪以后,西方译述我国古代脉学著作达十多种。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702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