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船
旱船 《旱船》(又名《花船》)是宿豫县流行的一种民间广场舞蹈。
明清年间至现在,宿迁《旱船》在庙会、乡会、民俗节日期间十分盛行,《旱船》是以舞为主、说唱为辅、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民间文艺形式。
新中国建立后,《旱船》这个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
《旱船》舞蹈动作和演唱的旱船调(淮红调),经市、县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体现了地方特色。
之后在表演中增加了数名“船帮子”⑧,以烘托表演气氛。
“篙拐子”⑨与“老汉”⑩角色由一人兼演,“丑婆”仍由男性扮演,“船芯子”由男性扮演为女性表演。
《旱船》表演虽然历代艺人们不断改进,或表演招式的创新,或表演人员的增加,但《旱船》表演中“船芯子”、“篙拐子”、“老汉”、“丑婆”人物的热情、夸张、诙谐的特点一直保留下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旱船》的人物角色大都表演一些家庭中的公、婆、儿、媳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趣事。
表演中,“篙拐子”为头,各种招式、花样的变化都有约定。
《旱船》的基本舞步为“十字步”、“碎步”、“垫步”、“弓箭步”、“矮子步”等。
《旱船》“出子”各有特点,主要有“开船”、“荡船”、“浅船”、“四门斗”、“三叩首”几个“出子”。
《旱船》演唱曲牌如:“四季游春”、“虞美佳人”、“小五更”、“八段锦”、“扣百子”等。
伴奏乐器主要有四胡和二胡,并有专人敲击小瓷碟、打板,把握演唱节奏。
《旱船》表演的服饰、道具为:“船芯子”身着水红衣裤,戴假发,盘头留纂儿戴花。
“篙拐子”身穿蓝布长衫,腰扎红布带,头戴礼帽,手持五尺细竹竿。
“老汉”头顶破礼帽,身穿深灰色长衫,右手持可开可合油纸伞,左手持长杆烟袋锅。
“丑婆”头戴黑绒帽,上身穿蓝色左大襟褂,下身穿黑色大腰裤,束裤脚,右手持戴花蒲扇;
左手拎竹编小花篮。
《旱船》表演的民族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镲、小镲、小锣、小铛、梆鼓。
锣鼓点式有:[急急风]、[慢长锣]、[游西湖]、[太平春]、[醉八仙]、[青果湖]、[双富贵]等。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717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