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舞

民间歌舞 《尚书·舜典》上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是一群原始社会的人在出猎以前,或猎获回来之后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人装扮成兽形跳舞,以祈福或酬神。

在舞的时候还伴随着欢呼和歌唱。

《吕氏春秋·古乐》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里所唱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作物丰登之词。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过节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时也娱乐自己。

当时的节日,有纪念战争胜利的,有庆祝丰收的,有驱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还有专为男女求爱的,等等。

由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中国有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特点:西方是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的氏族血缘组织也就渐渐解体了;

而中国却长期保存着这种组织的残余形式,并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农村组织。

与此同时,历代农村里往往保存了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歌舞。

《论语·乡党》说:孔子在每年“乡人傩”的时候,自己也恭恭敬敬穿起朝服去参加。

这个“乡”,是指孔子出生的老家,也就是他的氏族所在地。

这个“傩”,就是每年年三十所举行的逐鬼除疫的仪式。

战国时代屈原的《九歌》,就是楚国民间祀神歌舞的歌辞。

汉代关中地方的民间歌舞,见于记载的有《东海黄公》;

南北朝和隋代,北方有《钵头》、《大面》、《踏摇娘》,南方也有《狮子舞》及胡公、昆仑等角色的歌舞。

唐代更把这些歌舞加以提高。

北宋有《迓鼓舞》,南宋有《旱船》、《竹马》、《花鼓》等。

这种歌舞的特点是:①农民在节日才演出;

②是业余的;

③是在广场或队伍行进中表演的;

④载歌载舞,装扮成人物来表演,但还没有构成完整的戏剧性故事;

⑤除歌舞外,还包括各种技巧表演,如踩高跷、武术、筋斗等。

自宋以来,这种歌舞通称为“社火”。

农村歌舞从原始社会直到12世纪的北宋,在艺术上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形成为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其原因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是农村经济水平的低下,农民的艺术始终处在业余状态之中,没有职业化就不能经常地精心地从事艺术创造;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提高十分缓慢,在艺术上也就没有迫切地表现新事物的要求。

但到了宋室南迁,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商业城市和港口,附近农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艺术团体。

于是,早期的戏曲形式──南戏就应运而生了。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717940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