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龙

中国古代玉龙   玉器中龙的形象,最早见于中原和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如距今七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有玉龙出土,其玉质为岫岩玉;

形体宽厚,素身蜷曲成图形;

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

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

颈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

背部正中存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类。

  商代王龙常呈片状,也有少数筒状玉龙,如“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就是筒身。

这时期的玉龙,龙身短小,并出现单一的云雷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饰,龙尾似刃薄而锋利,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龙头近似方形;

龙角呈柱形,又似蘑菇,故亦称“蘑 菇形角”;

玉龙的眼部,商早期多为方形或菱形,中期后是“臣”字形。

商代玉龙以侧身玉龙为多;

一腿一足,以阴刻线将身与腿分开;

玉龙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阔口部,便于系绳携带。

  周代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是环状或半圆璜形;

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

龙口上唇呈城形,下唇向内翻卷;

龙尾比商代厚而无刃;

大多数玉龙不琢雕腿和足。

西周的玉龙常以单彻法雕琢,即一面斜入对,另一面阴刻线,从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

周代玉龙的装饰较商代复杂,出现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

直线雕琢组较少。

  春秋时期的玉龙多为佩饰,继承了西周玉龙的装饰意味的,并创出自己特有的时代风格。

造型以璜形器为主,两 端作对称龙首,中间雕琢成曲折盘绕的蟠螭纹。

纹饰繁简结合。

雕琢时阴阳线并用但以阴刻线为主。

此时的玉龙,边角处理圆润,特别重视玉器表面的质地抛光,选料较商、周时期精良,很少使用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玉和青玉。

  战国玉龙的龙身很长,婉蜒曲折,造型呈S形状;

一般成对出现,龙身上的装饰以谷纹或连云纹为主。

也有云雷纹、柳条纹、茄状滴水纹、丁字纹、工字纹等辅助纹饰。

还出现了一条阴刻线,横穿在两三个小圆圈中间的极为特殊的纹饰。

战国中晚期的玉龙或玉虎,口形相似,均为大张口,形象凶猛,两个钳状獠牙对峙,下唇琢成钺形。

另外龙身躯为S形的,头部近似马头;

龙眼多琢雕成圆形代梢、菱形、腰圆形等几种。

战国时期的玉器雕琢工艺在继承前代 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玉龙身常见的谷纹,制作运用了新的“减地突雕法”,工艺即先将谷纹形状大致突现,再将四周地予减低,然后把谷组出芽弯曲的尾部慢慢地用心琢磨,使每条尾巴均无痕迹,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战国时期的玉器在抛光技术的运用上也非常独特,边角处理锋润,玉器的表面打磨平滑,抛光均匀,经过二千多年的流传,至今表面光亮度极高,被后世赞誉为“玻璃光”。

  汉代玉器以琢工精细,造型灵巧,变化丰富为特征,并流行一种外缘有镂雕附饰的出廓玉器。

而大件玉器琢工较粗,刀法简洁有力,有“汉八刀”之誉。

汉代玉龙的龙身向盘形发展,玉龙的四足吸收瑞兽的特征呈尖爪状;

龙的头部似马头,龙角似马鬃,细长尤如宽带;

龙耳极小;

汉代玉龙的眼睛基本是外方内圆。

其形状多种有方圆形眼、带梢椭圆形眼,不论何种龙眼,均炯炯有神,可谓画龙点睛。

此时龙身上还出现了飞翼。

有的龙近似蟠螭纹,龙尾呈单尾或岔尾。

有的龙纹与其它纹饰组合的图案频频出现也成为汉代玉器的一大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故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并且玉饰的体积极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佩饰几乎没有发现。

所以研究玉器的古书中极少见到这一时期玉器的著录,几乎形成了断谷期、从迄今所见到的少量玉雕龙饰看,其基本延续了汉代玉龙的风格。

  南北朝时期的玉龙,龙身细化一股刻有细献纹;

头部呈方形,棍棒形长龙角,叶形耳;

小腿细长,琢勾一二条阴刻线,突出表现龙的筋骨;

龙爪宽厚,龙指尖利S龙尾呈虎尾形;

龙眼往往运用重叠的阴刻线纹表现。

  隋代玉龙出上较少,隋龙应以河北赵州桥石龙为典型。

其特征是嘴很大,嘴角开到眼角以外,以双勾阴线勾勒眼睛,眼球突出,腿部粗壮、脚掌厚、爪尖。

  唐代的玉龙龙身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体形粗壮,圆润丰满,身上无纹,腹部似蛇腹,用一节节纹线表示身躯,背部琢雕出脊; 一种身躯细长,从上到了龙身饰斜方格磷纹。

龙角有单岔鹿形角,花叶型角两种。

头部下额处雕有龙须。

龙嘴大张向上翘,如梳子背状。

龙的大腿肌肉粗壮丰满,小腿细瘦,呈跪卧状,小腿与大腿之间成九十度弯曲,关节处雕琢成片腿毛。

呈飘拂状。

龙尾部似蛇的秃尾。

唐代王龙常伴以火珠或云纹,火珠光焰雕琢短小,同时并发出五至七个火舌。

  宋代玉龙的龙身较唐龙短小,大多素身,两侧勾勒阴刻轮廓线;

龙嘴较唐龙小,下唇上卷;

腿部细长弯曲,腿毛短而稀疏;

龙爪肥厚,制作随意潦草。

宋代以后的火焰细长向一侧飘拂呈珊瑚技状。

唐、宋时的玉龙姿态优美,富于变化其特征是注意使用陪衬纹饰点缀主题,使玉龙活跃在特定的环境中,如龙凤成双成对在花丛中起舞,在祥云中腾跃行走,踏波戏珠,出海升天等等。

还有独龙在花丛中游戏的题材。

这些构思反映了当时人们赋予龙纹的一种现实主义的新的审美意识,变凶猛威武的神龙为出神入化的祥瑞之兽,使人们对龙的欣赏多于对龙的恐怖。

  元代玉龙大体模仿唐代玉龙,但身躯比唐细长,婉蜒游动,显得威武而有生气;

角琢雕为勾角或单岔鹿形角;

张口、嘴角在眼角前,有的带火焰纹肉嗜;

眼睛细长,如丹凤眼,紧贴在粗眉下,眉骨突起,显得很有神气;

另外,嘴、鼻、眼占头部的三分之一。

元代玉龙头型细长,发毛长长地飘拂在脑后,有的为一绺;

有的分成两股,飘拂在龙头部的左右两边或上下。

此时玉龙尾多自后腿下穿过,角尖上翘;

元早期为秃尾,后期出现带五至七个光舌的火焰尾;

腿部粗壮而长,关节处有细长腿毛向后飘拂;

龙掌厚实,龙爪锋利以三爪为多,爪部多团成球状;

小腿上有表示筋骨毕露的短小阴刻线纹,这一特征为元代龙及其它兽纹的共同之处。

另外,元代玉龙在脖颈部,大腿与身躯连接处都留有深雕的痕迹,体现了元代玉雕技艺粗犷有力的风格。

  明代玉雕工艺较前代进一步发展,作品精细现规整,镂空雕刻更加复杂细致,出现了“三层透雕法”、并继承了宋、元开创的“花下压花”技艺;

元代使用的多向打孔的管钻镂空法,在明代则一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最典型的是透雕玉龙游于众多花叶之间。

工艺复杂,手法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明代玉龙的头部线条刻划很深,鼻子上翘,在装饰如意云头后,鼻孔出现上卷的胡须;

龙头多呈四分之三的侧面,均刻双目;

双目为小圈点眼,依龙头上下排列,或斜排列。

玉龙的发型随时间推移而演变:早期向后飘拂,中期向上冲,后期为前冲。

龙尾分若唐龙式的秃尾和本朝典 型的卷云大长须尾两种。

明代龙腿较长,小胫细瘦,并布满了密集短小的直线,排列整齐。

龙爪在三、四、五爪。

但以四、五爪龙居多,呈风车球状,为明特有。

龙腿关节处毛表现手法有许多种,如刻小云头。

云头下再刻出短小的直线等。

  清代的玉龙,头部发毛丛生,根根竖起,呈披头散发状,没有什么规律;

头型较明代略短,双目的眼形法排列如明代,以上下排列为多;

龙眼多为虾米眼,比明代更为突出;

清代的龙眉、腮部以锯齿状线纹处理(明嘉万时期出现,清代盛行);

龙身躯短粗,雕琢笨拙;

腿尾多为锯齿状,有的雕为一绺;

龙爪有三、四、五爪。

但以四、五爪居多;

龙爪是一爪在后四爪在前,雕琢不如明代的有力;

尾部延用明代,但较明式龙尾宽大。

此时还盛行仿古玉雕,由于过于讲究精工与规矩,造型与纹饰都显呆板。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719236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