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名厨
古代十大名厨(更新时间:2004-1-20 15:02:00 本章字数: 611) 我国古代有十个名人,又是十个名厨。
伊尹,为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为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
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更多
古代的野餐
古代的野餐 (更新时间:2004-2-4 19:54:00 本章字数: 865) 西方时兴到郊外度周末,也时兴到旅游点去野餐。
中国很多年轻人,也沾染这种风气。
每逢节假日,特别在春游季节,或三五成群,或一家数口,到公园到郊外,席地而坐,边吃边玩,悠哉游哉,尽一日之欢。
有人说,野餐的兴起是受西方影响,我看也不尽然。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狩猎之举;
捕获到的动物,就地宰杀,烹炙而食之,谓之野味,这实际上......更多
古色古香陕西菜
古色古香陕西菜(更新时间:2004-2-4 19:52:00 本章字数: 1020)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方风味,是大西北风味的简称,而以陕西菜、甘肃菜菜具有代表性。
在春秋战国时代。
陕西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
甘肃省境大都在陇山之西,古代曾有"陇西郡"、"陇右郡"的设置,故简称"陇"。
秦陇风味总的特色是"三突出"。
一为主料突出:以牛羊肉为主,以山珍野味为辅;
二为......更多
吃乌米饭
吃乌米饭 (更新时间:2004-1-18 14:23:00 本章字数: 401) 每到立夏时节,江南家家户户都要吃乌米饭。
这种乌米饭油亮清香,由糯米泡入乌树叶中几小时后煮成的。
这样吃可以除风解毒,防蚊叮虫咬,而且人们相信在立夏这天吃乌米饭,孙膑就会护佑人们平安如意。
战国时代,庞涓和孙膑一同进山向鬼谷子学习兵法。
庞涓急于求成,学了些皮毛之物就下山去了。
孙膑勤奋好学,鬼谷子将兵法精华传给孙膑。
品茶
一、【茶之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更多
河北的特色饮食
河北的特色饮食(更新时间:2004-1-27 20:04:00 本章字数: 1819) 烙糕 烙糕是承德人用当地所产谷米磨成面,再经烙制而成的具有浓厚香土气息的传统风味食品。
它与年糕、豆包、煎饼一起被誉为“吉祥四糕”每当腊月农闲季节,承德山区百姓便家家户户做烙糕。
做好的烙糕外焦内嫩、味香适口。
杏仁露 承德地区盛产杏仁,个大味甜,俗称“大扁”。
避暑山庄中的御厨房很早就用山庄中的矿泉水与杏仁......更多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更新时间:2004-1-17 16:25:00 本章字数: 730) 又名“满汉大席”等。
我国的一种巨型宴席。
以肴馔繁多精美、场面豪华、礼仪讲究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据研究,起源于清代康熙时在宫中开设的“满席”与“汉席”。
当时,宫中筵席,满席分六等,汉席分三等。
其时官府来往,满族官员请汉官用汉菜,汉族官员请满官用满菜。
后来,满、汉肴馔逐渐有选择地汇于一席,以示不分彼此。
以后,在流传中......更多
诞生礼的食俗
诞生礼的食俗 (更新时间:2004-1-27 19:53:00 本章字数: 1880) 诞生礼又称人生开端礼或童礼,它是指从求子、保胎到临产、三朝、满月、百禄,直至周岁的整个阶段内的一系列仪礼。
诞生礼起源于古代的“生命轮回说”,中国古代生命观中重生轻死,因此把人的诞生视为人生的第一大礼,以各种不同的仪礼来庆祝,由此形成许多特殊的饮食习俗。
求子食俗 向神求子。
祭拜主管生育的观音菩萨、......更多
饺子面条与民俗
饺子面条与民俗(更新时间:2004-1-28 14:42:00 本章字数: 2623) 黄河流域主要的农作物是麦子,因此麦子是这个地区老百姓的主食,用麦子磨成面粉,然后人们就运用惠心和巧手制出各式各样的食物来。
其实这些面粉制成的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口腹需求,还调节了人们生活的节奏,点缀了人们平凡刻板的生活,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美好而有情趣。
从前北平的“大买卖地儿”和“大宅门”有新的厨师来......更多
宋代的雕版印刷业
宋代的雕版印刷业 (更新时间:2004-10-29 15:35:00 本章字数: 926) 我国的雕版印刷起源于隋,发展于唐,而真正用于大量印刷书籍还是在宋代。
宋代雕版印刷书籍规模很大,有许多书都是大部头的,如当时的“四大官书”中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都是上千卷,《太平广记》500卷。
在四川成都雕版的《大藏经》规模更大,共有1046部,5048卷,用了12年时间,......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