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更多
人体禁忌
人体禁忌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禁忌的观念和习俗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
最初的禁忌的意义——塔怖,如今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和它的意义相当的译词了。
“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早已不再被保有的观念”(《图腾与禁忌》)。
不但禁忌的观念在起着变化,在发展着,禁忌的实际内容,禁忌的着重点,禁忌对于人类生活、人类文化所起的作用等,都在发生着这样 那样种种不同的变化。
这些变化总地说来是与外界环境、人类自......更多
能源和“能源问题”
什么是能源?
什么是“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在人类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能量的转化和传递。
凡是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转换运动过程,都称为能源。
它们满足了人类对热能、电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各种形式能量的需要,是人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技术基础。
凡是以现存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可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天然能源,统称为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更多
清代商贸习俗
七、清代商贸习俗 清代,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并直接促进了各地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很多商业城市。
于是,各种以商贸为依托的风俗惯制也逐步产生、完善、丰富。
清代,行商依然存在,他们多提着货担,走街串户,赶街赴市。
坐商已形成一定规模,他们都有固定的铺面,经营综合性商品、杂品或某一方面的商品。
城市中坐商群的产生,形成了以某地段为界的商业繁华区,并在其中形成各种分门别类的“市”......更多
唐朝大事记
唐朝大事记 隋末农民起义蓬勃发展时,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攻占长安。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
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镇压了各股农民起义军,统一了全国。
626年,唐高祖把帝位传给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贞观年间,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明史案
明史案 清康熙年间的一件文字狱冤案。
《明史稿》始出于前明国相朱国桢之手,后湖州府南浔镇庄廷鑨得到其中一部分。
庄廷鑨目盲,请士人读给他听,他认为何处当增当删,便口述出来,由宾客笔录。
旋即又延请许多饱学鸿儒,再加修订。
书成不久,庄廷鑨便即去世。
其父庄允诚心伤爱子之逝,将是书印行以为纪念,书名《明史辑略》。
归安县革职知县吴知荣,挑出史书编年的毛病,言任教仍奉明朝正朔,不将清朝放在眼里,告到辅政......更多
中秋节各地的风俗
[陕西省]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
不论贫富,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
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福建省]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
建宁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
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更多
世界语言和分布
全世界共有多少种语言?
各主要语系的分布情况如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世界语言十分复杂,全世界究竟有多少种语言,说法不一。
法国科学院推定为2,796种;
国际辅助语协会估计有2,500至3,500种语言。
由于对某些语言,尤其是使用较少的语言没有深入研究,很难断定它们是不同语言,还是同一语言的方言。
语言的分......更多
中南食文化
中南食文化 (更新时间:2004-2-4 19:52:00 本章字数: 1592) 中南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偏南的适中部位,史称“湖广”和“南粤”;
中南地区的主食多系大米,部分山区兼食番薯、木薯、蕉芋、土豆、玉米、大麦、小麦、高粱或 杂豆。
鄂、湘、闽、台、粤、港的小吃均以精巧多变取胜,在全国各占一席之地;
壮、黎、瑶、畲、土家、毛南等族善于制作粉丝、粽粑和竹筒饭,京族习惯 于用鱼露调羹,高山族......更多
饺子
饺子(更新时间:2004-1-27 19:59:00 本章字数: 3175) 民谚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 农历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时候。
这一天,人们从早到晚,要准备许多美味食品,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人们称这一天叫做“过年”。
过大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
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坎,就开始忙年。
尤其是从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起,人们就进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