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史鉴的同义词反义词
shǐ jiàn1.泛称史籍。《史记》与《资治通鉴》为我国史书代表著作,故用二者为我国史籍的代称。
吉伦特派
吉伦特派的同义词反义词
jí lún tè pài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因成员多来自吉伦特省而得名。初也属雅各宾俱乐部。1792-1793年曾两次当政。1792年10月从雅各宾俱乐部分离出去。后因反对革命深入发展,1793年6月被巴黎人民起义推翻。雅各宾专政时期遭镇压,残余分子成为热月党人主要成员。
同光体
同光体的同义词反义词
tóng/tòng guāng tǐ/tī/bèn1.清同治﹑光绪年间的诗歌流派。其作品刻意模仿宋诗的江西派。代表作家有陈三立﹑陈衍等。
名家
名家的同义词反义词
míng jiā/gū/jie战国时讨论“名”(概念)和“实”(事实)的关系问题的学派。主要代表为惠施和公孙龙,惠施强调事物的相同性,公孙龙强调事物的差别性。他们的讨论对古代逻辑发展有一定贡献。
吐火罗语
吐火罗语的同义词反义词
tǔ/tù huǒ luó yǔ/yù1.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属印欧语系西部语群。有两种方言。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龟兹语。但也有学者主张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为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1975年又发......更多
吴敬梓(1701-1754)
吴敬梓(1701-1754)的同义词反义词
wú jìng zǐ (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名宦世家,因其叛逆性为乡人不容,移居南京,卖文为生。曾被荐应博学鸿词试,托病不赴。代表作为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又能诗文,有《文木山房集》。
吴昌硕(1844-1927)
吴昌硕(1844-1927)的同义词反义词
wú chāng shuò/shí (1844-1927)书画家,篆刻家。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昌硕、仓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诸生。清末曾官安东知县。书擅石鼓文,凝练朴茂;画擅花卉,墨饱色酣,浑厚苍劲;篆刻上溯秦汉玺印,又吸取汉魏六朝甓瓦等之长,雄健古拙。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又被推为西泠印社社长。著有《缶庐诗》。
吴永刚(1907-1982)
吴永刚(1907-1982)的同义词反义词
wú yǒng gāng (1907-1982)电影导演。江苏吴县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肄业。1925年后从影。1934年编导的《神女》,被誉为中国默片的代表作。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曾任中国影协理事。执导的主要影片有《壮志凌云》、《浪淘沙》、《巴山夜雨》等。其作品擅用白描手法,以质朴真实见长。
吴沃尧(1866-1910)
吴沃尧(1866-1910)的同义词反义词
wú wò yáo (1866-1910)清末文学家。字趼人,广东南海人。因家居佛山,又称“我佛山人”。曾东游日本。后在上海编《月月小说》。政治上倾向改良派。所作小说对晚清社会上的黑暗腐败现象有所揭露,是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恨海》等。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的同义词反义词
wú dào zǐ (yuē/yāo 686-760qián hòu )唐代画家。后改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曾官瑕丘县尉,后为唐玄宗召入宫中作画,任内教博士。兼擅人物、山水、鸟兽、草木、台阁,画人像衣褶有飘举之势,号“吴带当风”;又好用焦墨勾线,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为“疏体”代表画家。被尊为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