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注释: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
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
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
“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这是杜甫的问话。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
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
”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
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
”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
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
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
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
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
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
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
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
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
“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
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
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
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象带着哭声。
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
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
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
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
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
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
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
“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
“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
”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
“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
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
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
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
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
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
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
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
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
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
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
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余恕诚)---------------------------------------------原注:收京后作。
虽收两京,贼犹充斥。
按:此下六诗,多言相州师溃事,乃乾元二年自东都回华州时,经历道途,有感而作。
钱氏以为自华州之东都时,误矣。
师氏曰:从《新安吏》以下至《无家别》,盖纪当时邺师之败,朝廷调兵益急,虽秦之谪戍,无以加也。
《唐书》:新安,隋县。
贞观二年,属河南府。
《九域志》:县有两乡。
黄生曰:诸篇自制诗题,有千古自命意。
六朝人拟乐府,无实事而撰浮词,皆妄语不情。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①。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②。
府帖昨夜下③,次选中男行④。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⑤。
(从点兵后,记一时问答之词。
客行,公自谓。
《杜臆》:借问二句,公问词。
府帖二句,吏答词。
中男二句,公叹词。
)①《通鉴》:北魏高欢,使张华原以簿历营点兵。
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②《杜臆》:更无丁,言岂无余丁可遣乎?
夜帖早行,守城急也。
③朱注《隋书》:追东宫兵帖,上台宿卫。
《通鉴注》:兵帖,军籍。
卢注相州之役,正丁战死,因及次丁。
考之《周礼》,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
惟田与追胥竭作大故致余子。
守王城,大故也。
④《太宗纪》:上遣使点兵,并点中男,魏征固执以为不可,顾炎武曰:《通鉴》:建中元年,杨炎作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按唐制:人有丁、中、黄、小之分。
注云,天宝三载,令民十八以上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
杜诗“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即此也。
⑤唐之东都,即周之王城,今为河南府。
肥男有母送①,瘦男独伶愕②。
白水暮东流③,青山犹哭声④。
莫自使眼枯⑤,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⑥。
(此于临行时作悲悯之语。
白水流,比行者。
青山哭,指居者。
《杜臆》:就中男内,看他或瘦或肥,有母无母,及同行送行之人,一齐俱哭,而以哭声二字括之,何等笔力,下不言朝廷而言天地,讳之也。
)①肥男瘦男,闲后汉赵孝语,详见八卷。
②古乐府《猛虎行》:“少年惶且怖,伶俜到他乡”。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
③刘桢诗:“泛泛东流水”。
④阮籍诗:“北望青山阿”。
⑤眼枯,泪竭也。
《韩非子》:卞和哭于楚山之下,泣尽而继之以血。
⑥《晋书》郭文曰:“情由忆生。
不忆故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①。
就粮近故垒②,练卒依旧京③。
掘壕不到水④,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⑤,仆射如父兄⑥。
(此为送行者作宽慰之语。
前军溃败,后军继行,恐人心惶惧,曰就粮,见有食也。
曰练卒,非临阵也。
曰掘壕、牧马,见役无险也。
且师顺则可制胜,抚养则能优恤,俱说得恺至动情。
《杜臆》:此不言军败而云归军,亦讳之也。
子仪时已进中书令,而仍称旧官,盖功著于仆射,而御士素宽,此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也。
此章前二段各八句,后段十二句收。
)①《春秋运斗枢》:“璇枢星散”。
《通鉴》:九节度围邺城,自冬涉春。
庆绪食尽,克在朝夕。
而诸军既无统帅,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思明自魏州引兵趋邺,每营选精骑五百,日于城下抄掠,诸军樵采甚艰,乏食思溃。
三月,战于安阳河北,大风昼晦,官军溃而南,贼溃而北。
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保东京,筑南北两城而守之。
②卢注时子仪尚有军粮六七万石,故曰就粮。
魏明帝诗:“饮观故垒处”。
③《吴越春秋》:“拣练士卒。
”旧京,谓东都。
陶潜诗:“平生去旧京”。
④壕,城下池也。
⑤《易》:“泣血涟如。
”⑥《汉书·百官表》:仆射,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
古者重武官,有射以督课之。
应劭曰:仆,主也。
《通典》:唐左右二仆射,本副尚书令,自尚书令废,仆射为宰相。
开元元年,改为左右丞相,从二品。
天宝元年,复旧。
《淮南子·兵略》:“上视下如子,则下视上如父。
上视下如弟,则下视上如兄。
”王应麟曰:《毛诗》:“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此云“仆射如父兄”,意正近之。
张綖曰: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
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
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
若《兵奉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
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
《石壕吏》之类,则哀也。
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
然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则所以慰衰之者,是亦刺也。
陆时雍曰,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汉魏居多。
第出手稍钝,苦雕细琢,降为唐音。
夫一往而至者,情也。
必然必不然者,意也。
意死而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
少陵精矣、刻矣、高矣、卓矣,然而未齐千古人者.以意胜也。
假令以《古诗十九首》与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
假令以《新安》、《石壕》诸什与古人作,便首首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17_3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2244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