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
梦云烟树。
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
花无数。
问花无语。
明月随人去。
注释评解这首词明写春景,暗抒离情。
上片写眼前景色。
水流歌断,春风又暮,从而引起往事的怀念。
下片写梦境。
碧水黄沙,梅花无数,而月随人去,花自无语。
全词抒情委婉,含蓄蕴藉,幽美清雅,饶有韵致。
集评薛砺若《宋词通论》:其《点绛唇》词,婉约清丽,胜处不减少游。
----------------------------此为怀人念远之词。
全词以行云流水般的空灵笔调,从闻歌入乎,转入梦境,又由梦中寻觅转入对月怀人。
整首词回旋往复,句琢字炼,清空醇雅。
上片首句以一个“清”字为全词在感情上定下了幽清的基调。
“水流歌断春风暮”,断,终了,这句是说那流水般的一曲清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
“春风暮 ”,景语,一字一景,词中以下诸景,皆缘此三字而来 ;
这里也同时点出了这首词的特定节候,这正是一个怀人的季节 ,怀人的天气,怀人的时刻。
“水流”,字面上自然是写“ 清歌”的缠绵婉转,实际上,这里“水流”即流水,暗寓知音,典出《列子·汤问 》。
因而 ,“水流歌断”又寓有知音离别的意思。
由此,作者的笔触转入怀人。
作者写怀人,非用泛泛之笔,而是借助于一个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思想情绪写得深刻入微 。
“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以及下片的“碧水黄沙”云云,皆是梦境,在用笔上又极见层次 。
“梦云 ”、“依约”两句是入梦之境。
“云”,是“梦云”,“树”是“树”是“烟树”,“江南路”是“依约 ”(隐约)朦胧的,极是迷离惝恍的梦境。
由“云”而“树”而“路 ”,由飘忽而实在,梦中寻找知音的足迹甚明。
下片写梦中寻觅和对月怀人 。
“碧水黄沙 ”,紧承上片结句之意,进一步写对知音的寻觅。
如果说上片“依约江南路”是在朦胧中辨认知音去路的话,那么,“碧水黄沙”所表现的则是到处寻觅,水中陆上,无所不至,大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工夫了,且四字属对工稳,色彩鲜明,为本词的唯一亮色,这正是作者用笔变幻处。
“梦到寻梅处”是穷尽“碧水黄沙”辗转寻找的结果,笔法由面到点,然后由“寻梅处”引出“花无数”,再由花而人,向花打听知音之所在。
这几句,用笔如剥茭,一步一层,层层转深,转愈深而情愈切,及至问花无语,寻觅无着,顿挫之下,不禁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也好象已随那人运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 。
“明月随人去”一句所展示的空间既大且空,读之令人如置身于一个广漠而暗淡的世界,进而想到作者于此所寄寓的感情必然是悲凉而空虚的。
此时的作者,是醒是梦,已在难分难辨之际,这真是以景传情的神来之笔。
不过,作者的情调显然是过于低沉了,同样是写对月怀人,却不如苏轼“千里共婵娟”来得旷达。
此词作者是一位以清丽素雅著称的词人。
他的作品,善写烟雨和月色,具有一种素淡、朦胧的美。
本篇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7656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