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归宁都,因成,寄暖香诸院。
无言屈指也。
算年年底事,长为旅也。
凄惶受尽也。
把良辰美景,总成虚也。
自嗟叹也。
这情怀、如何诉也。
谩愁明怕暗,单栖独宿,怎生禁也。
闲也。
有时临镜,渐觉形容,日消减也。
光阴换也。
空辜负、少年也。
念仙源深处,暖香小院,赢得群花怨也。
是亏他见了,多教骂几句也。
注释注释:小序里说的宁都(今属江西),为长卿客居之地。
暖香诸院,包括“暖红 ”、暖春等,皆为妓院,在南丰 ,与宁都相距一百多公里。
据其《蝶恋花》序谓:“宁都半岁归家,欲别去而意终不决”;
结句云:“宦情肯把恩情换?
”似乎他在宁都当小官,时有弃官归去之意。
试读《水调歌头·元日客宁都》一词 :“离愁晚如织,托酒与消磨 。
奈何酒薄愁重 ,越醉越愁多。
⋯⋯有恨空垂泪,无语但悲歌。
”下片说:“速整雕鞍归去,著意浅斟低唱,细看小婆娑 。
”由此可知他是实在无法忍受异乡的孤寂。
偶得归家就不想离开;
但终于再去赴任 ,去了又后悔 。
《瑞鹤仙》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词的上片,写羁旅之感。
一开始便勾勒出一个离群独处、暗叹年华消逝的多情者形象。
“算”字承“屈指”来,独在异乡为异客,年年忙碌,不知究竟为了什么。
年年居外,心情如何,以一言抒之 :“凄惶受尽也”。
凄凉苦闷,何可尽言?
把良辰美景都虚度了,只有独自叹息 ,又能向谁倾诉呢 ?
这一小段与柳永《雨霖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异曲同工。
“愁明怕暗”,含有“日夜不宁”的意思 ”“单栖独宿 ”是旅中景况,这种孤枕难眠,教人怎么承受得了?
下片写怀念旧好之情。
换头以一短句引入。
公务佘暇 ,时光也很难熬 ,有时临镜端详,自觉容颜衰减。
感叹光阴之易迁,自己又任官于外,故发辜负少年之叹。
“念仙源深处”以下数句,进一步追怀往事,写自己当年相聚时曾博得众人的欢心,而今分别许久,定遭到她们的埋怨。
正象杜牧诗所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词人深感内疚,承认是亏待了她们 。
今后再见 ,甘愿数落,多骂几句!
这同于《祝英台近·武陵寄暖红诸院》的“恶情绪。
因念锦幄香奁,别来负情愫。
怜落深闺,知解怨人否 ”,而语更径直。
这样作结,既轻松,亦恳切,让对方获得更多的安慰。
在当时的社会,所谓酒色之娱,原不足为奇。
但对于那些身处青楼之人,有寄予同情和贱视玩弄之别。
赵长卿应属于前者。
在他的词集里,可以看到“如何即是出樊笼”词句,这出自为“笙妓梦云忽有剪发齐眉修道之语”而写的《临江仙 》。
同调另一首词小序又说 :“尝买一妾文卿,教之写东坡字 ,唱东坡词。
原约三年,文卿不忍舍,其母坚索之去,嫁给一个农夫 ,其后仍保持唱和往还 。
”他曾经处理这件事时,能尊重文卿之母意见,并未仗势勉强。
看来赵长卿亦可谓“狭邪之大雅”(黄庭坚 《小山词》语)。
从词的表现艺术看 ,全词采用娓娓而谈的方式,平易中有深婉之情致。
在词的体式上采用独木桥形式,韵脚全用“也 ”字。
这样可以舒缓语气,增曾谐婉,抒发情感,之时又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
可以。
赵长卿的词“多得淡远萧疏之致”(《四库总目提要 》语)。
他常用平易通俗的语言来写丰富内心的感情世界。
直接触及心灵的每一角落,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
述情之语平实恳切,乍看起来似意随言尽,反复咀嚼则别有风味,能于平淡中见深切,于萧疏中见缜密 。
《瑞鹤仙》一词,可以视为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078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