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朝代:作者: 孟浩然 体裁: 五律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释注解:1、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

晋陶渊明曾渭高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后多以三径指退隐家园。

韵译:我常常愿隐居小丘醉卧林泉,想回到旧的家园又苦于无钱。

久住北方求仕并非我的心愿,我怀念的是东林寺高僧名远。

长安米珠薪桂生活如同销金,壮志逐年衰退事业与我无缘。

日色已晚阵阵凉风轻轻拂面,听到秋蝉吟唱心中更加悲怨。

评析:此诗或以为崔国辅所作。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在长安落第之后写的,寄给名叫远的僧人,报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

诗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

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

开头写自己之所欲,但苦于“无资”,想从仕,又非所愿,于是记怀“东林”“我师”。

壮志不能实现,自然就衰颓,于是对凉风、闻蝉声,就要“益悲”了。

这种不加润色的白描手法,抒发了内心悲苦,读来觉得明朗直爽。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

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

作者的所欲,本为隐逸;

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

“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

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

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作者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

“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

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

“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

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

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

“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

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

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

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

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怎能不“益悲”呢?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

情之难抒,在于抽象。

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

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

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

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

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自然“怀我师”;

求仕进而不能,遂使壮志衰颓;

流落秦中,穷愁潦倒;

感凉风、闻蝉声而“益悲”。

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

而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觉得诗人的率真,诗风的明朗。

(李景白)出处唐诗三百首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9619066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