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释注释: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
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
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
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
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
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
“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
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
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
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
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
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
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
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
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
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崔闽)出处全唐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1634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