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

朝代:作者: 郑畋 体裁: 七绝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注释注解:1、回马:指唐玄宗由蜀还长安。

2、云雨:意谓玄宗、贵妃之间的恩爱虽难忘却,而国家却已一新。

3、景阳句:陈后主叔宝,闻隋兵至,刀偕其宠妃张丽华,孔贵嫔出景阳殿,自投井中,至夜仍为隋兵所俘。

韵译:杨妃死后玄宗銮驾又回帝京,夫妻难忘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马嵬赐死虽非情愿终属圣明,景阳宫井陈后主又是什么人?

评析:这是一首咏史诗。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乱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及,玄宗仓皇逃蜀,道经马嵬坡,六军驻马哗变。

杀奸相杨国忠,逼玄宗赐死贵妃。

即为马嵬事变。

诗的首两句写玄宗“回马长安”时,杨妃死已多时,意谓“重返”长安是以杨妃的死换来的。

尽管山河依旧,然而却难忘怀“云雨”之情。

“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表达玄宗欣喜与长恨兼有的复杂心理。

后两句以南朝陈后主偕宠妃张丽华、孔贵嫔躲在景阳宫的井中,终为隋兵所虏的事,对比唐玄宗马嵬坡赐杨贵妃自缢的举动,抑扬分明。

诗对玄宗有体谅,也有婉讽。

玄宗的举动虽胜陈后主,但所胜实在无几。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

经过马嵬坡时,扈从部队因怨愤而哗变,自行处死奸相杨国忠,并要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之变。

此诗首句的“玄宗回马”,指大乱平定、两京收复之后,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

其时距“杨妃死”已很久了。

两下并提,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

一存一殁,意味深长。

玄宗割舍贵妃固然使局势得到转机,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尽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怀死去的杨妃,这就是所谓“云雨难忘”。

“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可喜下长恨相兼,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

诗的后两句特别耐人玩味。

“终是圣明天子事”,有人说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但从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来看,并非如此。

“景阳宫井”用的是陈后主的故事。

当隋兵打进金陵,陈后主和他的宠妃张丽华藏在景阳宫井内,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虏。

同是帝妃情事,又同当干戈逼迫之际,可比性极强,取拟精当。

玄宗没有落到陈后主这步田地,是值得庆幸的,但要说“圣明”,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

“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

只不过话说得微婉,耐人玩味罢了。

但就此以为诗人对玄宗毫无同情,也不尽然。

唐时人对杨妃之死,颇有深责玄宗无情无义者。

郑诗又似为此而发。

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事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

所以下联“终是圣明于子事”,“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

《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

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

“用意隐然,最为得体”。

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

(周啸天)出处唐诗三百首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8615894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