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死桐/鹧鸪天

朝代:作者: 贺铸 体裁: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後,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注释①阊门:本为苏州西门,这里代指苏州。

②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③原上草,露初晞:比喻死亡。

晞:干掉。

④旧栖:旧居。

新垅:新坟。

评解这首悼亡词充满了诗人对亡妻怀念之情。

上片写妻子死后诗人的凄凉和孤零。

开始即以“万事非”写出不堪回首的慨叹。

下片写诗人对妻子的怀念。

“挑灯夜补衣”,再现了亡妻日夜辛劳,甘于过清苦生活的场面。

以此为结,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悼念之情。

全词写得哀婉柔丽,真挚感人。

集评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贺铸退居苏州,本来就心情抑郁,“闲愁”颇多,亦颇大;

在苏州又死去了妻子,这就给他布满阴霾的心头,又增添了一层乌云。

这首悼念亡妻的词作。

出语沉痛,感情深挚,很能感动人。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这是一首悼之词,表现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

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

全词触景生情,出语沉痛,情真意切,哀怨凄婉,动人肺腑。

上片起二句用赋 ,直抒胸臆。

“阊门”是苏州城西门。

词人回到苏州,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 ,不禁悲从中来,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遂脱口而出道:“重过阊门万事非”。

接以“同来何事不同归 ”一问 ,问得十分无理,实则文学往往是讲“情 ”而不讲“理”的 ,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以下两句,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拟自己的丧偶 。

“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 ,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

“头白 ”二字一语双关 ,鸳鸯头上有白毛(李商隐《石城》诗:“鸳鸯两白头。

”),而词人此时已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

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本人的孤独的凄凉。

换头“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承上启下,亦比亦兴 。

本自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

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 ”共同构成“博喻”;

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 ,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

“旧栖”句至结尾复用赋体。

因言“新垅”,顺势化用陶渊明《归田园居 》五首其四“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诗意,牵出“旧栖 ”。

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在“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

这两句,在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这首词,艺术上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

作者善于把一些使人捉摸不到的情感形象化,将情与景和谐地融为一体 。

词中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等形象化的比喻 ,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亡妻之痛,又用草间霜露,比喻人生的短促,这比直陈其事更具艺术效果。

末三句“旧棲”“新垅”、“空床”、“听雨”既写眼前凄凉的景状,又抒发了孤寂苦闷的情怀。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4017312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