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夜眠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三秋:指秋季。

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

安闲:安宁清闲,安宁自在的样子。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宿(xiǔ):夜。

瓶:烤火用的烘瓶。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晓:拂晓,天刚亮的时候。

阶:台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有点凉的深秋之夜,又一个老头悠闲自在。

三秋:指秋季。

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

安闲:安宁清闲,安宁自在的样子。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吹灯后迟迟才躺下睡觉,秋雨声中渐渐入眠。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火盆的火已经灭了,加点火,烤烤被子。

宿(xiǔ):夜。

瓶:烤火用的烘瓶。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早上天晴了有些寒冷不想起,看看窗外树叶霜打成红的了。

晓:拂晓,天刚亮的时候。

阶:台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

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使诗人更感到寒气逼人。

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

次句点明人物。

“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

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

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

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

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

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

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

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

“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

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

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宛新彬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1-912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91824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