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涧歇(同前)

作者: 晁补之 朝代: 宋代

归去。

奈故人、尚作青眼相期,未许明时归去。

放怀处。

买得东皋数亩,静爱园林趣。

任过客、剥啄相呼昼扃户。

堪笑儿童事业,华颠向谁语。

草堂人悄,圆荷过微雨。

都付邯郸,一枕清风,好梦初觉,砌下槐影方停午。

过涧歇·归去

作者: 晁补之 朝代: 宋代

归去。

奈故人、尚作青眼相期,未许明时归去。

放怀处。

买得东皋数亩,静爱园林趣。

任过客、剥啄相呼昼扃户。

堪笑儿童事业,华颠向谁语。

草塘人悄,圆荷过微雨。

都付邯郸,一枕清风,好梦初觉,砌下槐影方停午。

闻文潜舍人出试院约毅父考功寻春

作者: 晁补之 朝代: 宋代

上界官府多文书,我臞犹比山泽儒。

闲忙态异亡羊等,一月不见霜侵须。

虽无京兆白花沥,还有太官青玉壶。

武安曾孙我外弟,闻君得人助君喜。

可能饼果餍儿童,不有杯盘到邻里。

去年南归饮王家,把盏犹见黄梅花。

城南寻春成岁事,忍不省顾随泥沙。

世事何须还刺口,轻薄论交翻覆手。

自怜只似永州甿,归喜蛇存视吾缶。

次韵无极以道寄金山寺佛监五绝一

作者: 晁补之 朝代: 宋代

埋头尘土欲忘年,重过初禅第一天。

唯有儿童见河性,不将老面共苍然。

夜书所见

作者: 叶绍翁 朝代: 宋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

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

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

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

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

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

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

“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

“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望萧关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渐见风沙暗,萧关欲到时。

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

川绝衔鱼鹭,林多带箭麋。

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

上张水部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出入门阑久,儿童亦有情。

不忘将姓字,常说向公卿。

每许连床坐,仍容并马行。

恩深转无语,怀抱甚分明。

寄题祝秘校航斋

作者: 曹勋 朝代: 宋代

密密帘垂映柁楼,济川聊此舣虚舟。

群经列坐供游息,巨浪掀天得罢休。

猿鹤依栖知有地,儿童遗坠且无忧。

业成一棹黄金阙,稳上鳌头拜冕旒。

再乞休致未遂得二诗呈之奇乡友

作者: 曹勋 朝代: 宋代

晚岁归心岂易收,挂冠已去复淹留。

东方曼倩多奇节,司马相如故倦游。

床上诗书供一笑,山中松桂入清愁。

儿童怪我经春病,此意还能掩得不。

元宵灯谜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玩物

2627282930 共66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