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
拼音:lǚ jù 首字母大写:LJ五笔:kk ndj 吕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等地。清末民初由曲艺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初名“化装扬琴”,1950年改今称。唱腔以山东扬琴曲调为基础,有四平腔、二板等板式和〔上河调〕、〔下河调〕等曲牌。剧目有《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
乱弹
拼音:luàn tán 首字母大写:LT五笔:tdn xuj 乱弹的同义词反义词
1.戏曲名词。自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拨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
2.戏曲名词。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各剧种的统称。
3.戏曲名词。指京剧。
4.乱说,胡扯。
闽剧
拼音:mǐn jù 首字母大写:MJ五笔:uji ndj 闽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和建阳、三明等地以及台湾。1917年前后,由流行在福州的平讲戏、儒林戏、唠唠戏融合而成。初名“福州戏”,后改今称。唱腔分江湖、洋歌、逗腔、小调四类,曲牌体。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等。
郿鄠
拼音:méi hù 首字母大写:MH五笔:nhbh ffnb 郿鄠的同义词反义词
1.陕西省郿县(今眉县)和鄠县(今户县)的并称。亦指由这两个县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流行于山西﹑甘肃一带。
睦剧
拼音:mù jù 首字母大写:MJ五笔:hf ndj 睦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1.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淳安(旧属睦州)﹑常州﹑开化一带,与黄梅戏同渊源于湖北采茶调。原名三脚戏或三脚班,解放后定名为睦剧。
秦腔
拼音:qín qiānɡ 首字母大写:QQ五笔:dwt epw 秦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一般认为由陕西、甘肃、山西一带的民歌小曲发展而成。明代即已流行,清初至清中叶,流行全国各地,对许多剧种产生影响。在陕西省内,秦腔又发展成东(同州梆子)、西(西府秦腔)、中(西安乱弹)、南(汉调桄桄)四路。音乐以梆子击节,唱腔为板腔体。剧目有《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等二千七百多种。
莆仙戏
琵琶记
拼音:pí pá jì 首字母大写:PPJ五笔:ggx ggc yn 琵琶记的同义词反义词
南戏剧本。元末高则诚作。叙书生蔡伯喈进京应试,中状元后被牛丞相招赘为婿。家乡灾荒,父母相继饿死,蔡原配赵五娘背琵琶弹唱乞讨进京寻夫,得牛女相助,与蔡重聚。剧本取材于民间传说,但改蔡弃亲背妇为被迫。近代许多戏曲剧种有此剧目。
秦香莲
拼音:qín xiānɡ lián 首字母大写:QXL五笔:dwt tjf alp 秦香莲的同义词反义词
又名《铡美案》。戏曲传统剧目。叙陈世美中状元后招为驸马,遗弃妻子秦香莲。秦携子女上京寻夫,陈遣人杀妻灭子。秦脱险后至开封府告状,包拯不顾公主、太后阻挠,将陈世美铡死。许多剧种有此剧目。又有《赛琵琶》以秦香莲学得武艺,边疆立功,封官后亲审陈世美,但以夫妻团圆为结。
青阳腔
拼音:qīnɡ yánɡ qiānɡ 首字母大写:QYQ五笔:gef bj epw 青阳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1.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浙江的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于明嘉靖年间相继传入青阳后﹐同当地的民间曲调汇合形成。一般认为青阳腔即明代的池州腔﹐现在赣剧中仍有青阳腔。也有人认为青阳腔兼指徽州腔和池州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