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敦桢(1897-1968)
拼音:liú dūn zhēn (1897-1968)首字母大写:LDZ(1897-1968)五笔:yj ybt shm (1897-1968) 刘敦桢(1897-1968)的同义词反义词
建筑历史学家。字士能,湖南新宁人。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曾任职于中国营造学社。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兼南京分室主任。中科院学部委员。著有《中国住宅概说》、《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建筑史》等,有《刘敦桢文集》(四卷)。
刘华清(1916- )
拼音:liú huá qīnɡ (1916- )首字母大写:LHQ(1916- )五笔:yj wxf ige (1916- ) 刘华清(1916- )的同义词反义词
湖北大悟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十五军团敌工部科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秘书主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委。1958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后历任国防科委副主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1987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199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林永升(1853-1894)
拼音:lín yǒnɡ shēnɡ (1853-1894)首字母大写:LYS(1853-1894)五笔:ss yni tak (1853-1894) 林永升(1853-1894)的同义词反义词
清末海军将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北洋舰队经远舰管带。在中日黄海海战中,奋勇指挥作战,击伤敌舰多艘,后中弹牺牲。
林海音(1918- )
拼音:lín hǎi yīn (1918- )首字母大写:LHY(1918- )五笔:ss itx ujf (1918- ) 林海音(1918- )的同义词反义词
作家。台湾苗栗人,生于日本大阪。女。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报》记者。1948年回台湾。曾主编《联合报》副刊、《纯文学》月刊。1972年起经营纯文学出版社。著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晓云》、散文集《两地》及评论集《艺窗夜谈》等。
卢嘉锡(1915- )
拼音:lú jiā xī (1915- )首字母大写:LJX(1915- )五笔:hnr fkuk qjq (1915- ) 卢嘉锡(1915- )的同义词反义词
物理化学家。台湾台南人。厦门大学毕业。英国伦敦大学博士。曾任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教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科院院长、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贡献为证实了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定出了氮化硫(s4n4)及其同类物雄黄和雌黄等非过渡元素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提出了固氮酶中钼铁蛋白非朊辅基固氮活性中心的mofe3s3网状原子簇“福州模型ⅰ”,后发展为“福州模型ⅱ”......更多
马思聪(1911-1987)
拼音:mǎ sī cōnɡ (1911-1987)首字母大写:MSC(1911-1987)五笔:cg ln bukn (1911-1987) 马思聪(1911-1987)的同义词反义词
作曲家,小提琴家。广东海丰人。1923年留学法国,毕业于南锡音乐学院。后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作曲。1929年回国。1932年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抗战期间在重庆参加进步音乐活动。1946年起任台湾交响乐团客席指挥。建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1967年移居美国。作有歌剧《热碧亚》,管弦乐《山林之歌》,大合唱《祖国》、《春天》,诗剧配乐《屈原》等。
鹿地亘(1903-1982)
拼音:lù dì ɡèn (1903-1982)首字母大写:LDG(1903-1982)五笔:ox f gjg (1903-1982) 鹿地亘(1903-1982)的同义词反义词
日本小说家。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学生时期即参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曾被捕。1936年到中国上海,结识鲁迅。战后回国。写有报告文学《叛逆者之歌》,回忆录《自传文学史》、《如云如风》等。
马约翰(1882-1966)
拼音:mǎ yuē hàn (1882-1966)首字母大写:MYH(1882-1966)五笔:cg xq fjw (1882-1966) 马约翰(1882-1966)的同义词反义词
体育教育家。福建厦门人。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6年获美国春田大学体育硕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体育部主任,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田径队总教练。1956年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著有《体育的迁移价值》等。
倪焕之
拼音:ní huàn zhī 首字母大写:NHZ五笔:weq oqm pp 倪焕之的同义词反义词
长篇小说。叶圣陶作。1928年发表。倪焕之中学毕业后,追求所谓的“理想教育”和“理想家庭”,可都未成功,不免感到失望。五四运动发生后,他在革命者帮助下到上海教书,并参加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又陷于悲观之中,常借酒浇愁,不久病亡。作品反映了五四前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