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正秋(1888-1935)
拼音:zhènɡ zhènɡ qiū (1888-1935)首字母大写:ZZQ(1888-1935)五笔:udb ghd to (1888-1935) 郑正秋(1888-1935)的同义词反义词
电影事业家、编剧、导演。原名郑芳泽,生于广东潮州。1913年编写中国第一个电影剧本《难夫难妻》,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拍成影片。1922年与张石川等合组明星影片公司,任编剧、导演。一生编导演影片五十三部,以编剧的《孤儿救祖记》和编导的《姊妹花》为著名。
周璇(1918-1957)
拼音:zhōu xuán (1918-1957)首字母大写:ZX(1918-1957)五笔:mfk gyth (1918-1957) 周璇(1918-1957)的同义词反义词
电影演员。原名小红,江苏常熟人。女。早年辍学习艺。30年代初以演唱歌曲《民族之光》成名,被誉为“金嗓子”。1935年从影,先后在《马路天使》、《忆江南》、《夜店》、《清宫秘史》等近四十部影片中担任主演和主要角色。
朱虹(1941- )
拼音:zhū hónɡ (1941- )首字母大写:ZH(1941- )五笔:tfi jag (1941- ) 朱虹(1941- )的同义词反义词
电影演员。原名圆圆,云南昆明人。女。1951年移居香港。1956年入香港凤凰影业公司任演员。1985年起任银都机构行政公关、执行监制。参加拍摄影片《情窦初开》、《小月亮》、《屈原》、《父子情》等。
邹韬奋(1895-1944)
拼音:zōu tāo fèn (1895-1944)首字母大写:ZTF(1895-1944)五笔:qvb fnhe dlf (1895-1944) 邹韬奋(1895-1944)的同义词反义词
新闻记者,出版家。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主编《生活周刊》。先后创办生活书店、《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抗战》三日刊。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担任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全国各界救亡联合会执行委员。曾与沈钧儒等六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史称“七君子事件”。病逝后被中共中央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有《韬奋全集》。
艾芜(1904-1992)
拼音:ài wú (1904-1992)首字母大写:AW(1904-1992)五笔:aru afq (1904-1992) 艾芜(1904-1992)的同义词反义词
小说家。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今新都)人。早年曾在缅甸、新加坡等地流浪,做过伙计、校对、编辑。1932年参加左联。1948年任大学教授。建国后曾任重庆市文化局局长。著有长篇小说《故乡》、《百炼成钢》,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等。有《艾芜文集》。
八咏楼
拼音:bā yǒnɡ lóu 首字母大写:BYL五笔:wt kyn sov 八咏楼的同义词反义词
1.在浙江省金华市南隅﹐婺江北岸。南朝齐太守沈约于隆昌元年(公元494年)建。原名"元畅楼"。宋至道中﹐郡守冯伉因沈约曾于此作《八咏诗》﹐改名"八咏楼"。历代迭经毁建﹐现存建筑乃清代所建。唐李白﹑崔颢﹑宋李清照﹐清吴伟业等均有题咏。
白玉霜(1907-1942)
拼音:bái yù shuānɡ (1907-1942)首字母大写:BYS(1907-1942)五笔:rrr gy fsh (1907-1942) 白玉霜(1907-1942)的同义词反义词
评剧演员。原名李桂珍,河北滦县人。女。幼习京韵大鼓,十四岁学评剧,演花旦。表演细腻真切,并创造一种低回婉转的唱法,世称“白派”。擅演《马寡妇开店》、《花为媒》等剧。
北京古观象台
拼音:běi jīnɡ ɡǔ ɡuān xiànɡ tái 首字母大写:BJGGXT五笔:ux yiu dgh cm qke ck 北京古观象台的同义词反义词
原名“观象台”、“瞻象台”。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观象台之一。在北京建国门南泡子河旁。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兴建。至今留有清制的八件仪象: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仪和玑衡抚辰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
拼音:běi jīnɡ yóu diàn dà xué 首字母大写:BJYDDX五笔:ux yiu mb jn dd ipb 北京邮电大学的同义词反义词
中国的高等邮电学校。校址在北京。创建于1955年。初名北京邮电学院。1970年曾改名为北京电信工程学院,1973年恢复原名。1993年改现名。设有研究生部以及电信工程、无线电工程、管理工程、信息工程等院系。
巴人(1901-1972)
拼音:bā rén (1901-1972)首字母大写:BR(1901-1972)五笔:cnh w (1901-1972) 巴人(1901-1972)的同义词反义词
文艺理论家、作家。原名王任叔,浙江奉化人。早年参加文学研究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并一度在南洋从事华侨爱国民主活动。建国后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著有《文学论稿》,长篇小说《某夫人》、《莽秀才造反记》,杂文集《边鼓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