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1885-1967)
拼音:zhōu zuò rén (1885-1967)首字母大写:ZZR(1885-1967)五笔:mfk wthf w (1885-1967) 周作人(1885-1967)的同义词反义词
作家,翻译家。浙江绍兴人。1906年去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20年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机关任职。抗战胜利后因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监禁。建国后专事著译。著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以及《知堂回想录》等,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
郑君里(1911-1969)
拼音:zhènɡ jūn lǐ (1911-1969)首字母大写:ZJL(1911-1969)五笔:udb vtk jfd (1911-1969) 郑君里(1911-1969)的同义词反义词
电影演员、导演。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毕业于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1932年从影。抗战时期任上海救亡演剧三队队长。1946年后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委员。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理事。主演影片有《大路》、《新女性》等。导演影片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蔡楚生合作)、《乌鸦与麻雀》、《林则徐》、《聂耳》等。
周佛海(1897-1948)
拼音:zhōu fó hǎi (1897-1948)首字母大写:ZFH(1897-1948)五笔:mfk wxj itx (1897-1948) 周佛海(1897-1948)的同义词反义词
汉奸。湖南沅陵人。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脱离共产党。曾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参与筹建特务组织复兴社。1938年底随汪精卫投敌,任伪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抗战胜利后,被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死于狱中。
朱端钧(1907-1978)
拼音:zhū duān jūn (1907-1978)首字母大写:ZDJ(1907-1978)五笔:tfi um qqug (1907-1978) 朱端钧(1907-1978)的同义词反义词
导演、戏剧教育家。浙江余姚人。早年参与领导辛酋剧社,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参加复旦剧社。抗战时期任上海剧艺社以及华艺、同茂等剧社导演。建国后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导演剧目有《孔雀胆》、《上海屋檐下》、《关汉卿》、《年青的一代》等。著有《导演技巧对话》、《舞台创作技法》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拼音:zhōnɡ ɡuó rén mín kànɡ rì zhàn zhēnɡ jì niàn ɡuǎn 首字母大写:ZGRMKRZZJNG五笔:k l w n ryw jjjj hka qv xn wynn qnp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同义词反义词
在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城内街101号。1987年7月6日“七七事变”爆发50周年前夕落成。占地26万平方米。由邓小平题写馆名。由序厅、展厅、半景画馆三部分组成。陈列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这一历史时期的抗战文物及图片资料。以声光结合立体画面再现了日军在卢沟桥的侵华罪行和中国军民奋起抗战的壮烈情景。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拼音:zhōnɡ huá mín zú jiě fànɡ xiān fēnɡ duì 首字母大写:ZHMZJFXFD五笔:k wxf n ytt qev yt tfq qtd bw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同义词反义词
简称“民先”或“民先队”。中国先进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1936年2月成立于北京。在抗日战争中,队员们积极参加抗战。后并入青年救国会。
中央日报
拼音:zhōnɡ yānɡ rì bào 首字母大写:ZYRB五笔:k md jjjj rb 中央日报的同义词反义词
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7年3月创刊于武汉。同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停刊。1928年1月在上海复刊,同年迁南京。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迁武汉、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迁返南京,1949年4月终刊。同年3月起在台北出版台湾版。
八一三事变
拼音:bā yī sān shì biàn 首字母大写:BYSSB五笔:wt g dg gk yoc 八一三事变的同义词反义词
亦称“淞沪会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下达全国总动员令,调集七十万大军投入淞沪战场。日军兵力也增至三十万。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中国守军被迫撤退。12日,淞沪陷落。
冰心
陈嘉庚(1874-1961)
拼音:chén jiā ɡēnɡ (1874-1961)首字母大写:CJG(1874-1961)五笔:ba fkuk ovw (1874-1961) 陈嘉庚(1874-1961)的同义词反义词
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治今厦门)人。长期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和航运业。1910年加入同盟会,曾筹款资助孙中山。1913年起在集美、新加坡、厦门等地创办多所学校。1937年任南洋华侨总会主席,捐款支援祖国抗战。1940年回国,到延安慰劳陕甘宁边区抗战军民。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