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的同义词反义词
kàng rì jiù wáng yùn dòng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工人、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举行罢工、罢课,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和示威游行,反对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工人、农民、学生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抵抗日本侵略军。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积极要求国民党政府改变政策。各地人民还组织“抗日救国会”等团体,募捐支援抗日军队和开展抵制日货等。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更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反义词
kàng rì mín zú tǒng yī zhàn xiàn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工农为主体的、以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阶级和阶层的广泛联盟。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它是一个包括进步力量、中间力量和顽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更多

文工团

文工团的同义词反义词
wén gōng tuán全称“文艺工作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中国工农红军宣传队的传统,运用歌唱、舞蹈、演剧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的综合性文艺团体。

斯巴达克同盟

斯巴达克同盟的同义词反义词
sī bā dá kè tóng/tòng méng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革命组织。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斯巴达克派”,以古罗马奴隶起义首领斯巴达克的名字命名。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后,正式建立这一同盟,领导人有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首领的叛卖行为,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12月底改组为德国共产党。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n sān mín zhǔ yì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的政治主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1)民族主义。从原来的排满发展到反帝,提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提出“五权分立”的原则,强调了民主权利应......更多

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n huá rì bào①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同年10月迁重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47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②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刊。

新四军

新四军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n sì jūn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37年10月由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成。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在皖中、苏南、豫东、苏北等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多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1944年后,新四军展开攻势作战,并于1945年8月举行大反攻,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更多

方纪(1919- )

方纪(1919- )的同义词反义词
fāng jì(1919- )作家。河北束鹿(今辛集)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曾在《解放日报》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任随军记者。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著有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散文集《挥手之间》等。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同义词反义词
jìn jì lǔ yù kàng rì gēn jù d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四个区。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太岳和太行山区,创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一二九师主力进入冀南,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进入冀鲁豫地区,与地方党组织建立冀鲁豫、鲁西、湖(微山湖)西三个抗日根据地。1941年7月,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晋绥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同义词反义词
jìn suí kàng rì gēn jù d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广大地区。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〇师进入晋西北地区,创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8月,一二〇师一部和地方武装组成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北部,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分别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和绥察行政办事处。
1617181920 共47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