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益(1914- )

梅益(1914- )的同义词反义词
méi yì (1914- )新闻出版工作者,翻译家。原名陈少卿,广东潮安(今潮州)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主编《华美周报》等。后任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社副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著有《梅益论广播电视》,译作《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萧乾(1910- )

萧乾(1910- )的同义词反义词
xiāo qián(1910- )作家,翻译家。北京人。蒙古族。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曾任《大公报》副刊《文艺》主编、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记者、复旦大学教授。建国后曾任《人民中国》副主编、《文艺报》副主编、中央文史馆馆长。著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散文集《人生采访》,译有《好兵帅克》、《尤利西斯》(与文洁若合译)及《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有《萧乾选集》。

周作人(1885-1967)

周作人(1885-1967)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ōu zuò rén作家,翻译家。浙江绍兴人。1906年去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20年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机关任职。抗战胜利后因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监禁。建国后专事著译。著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以及《知堂回想录》等,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

支郎

支郎的同义词反义词
zhī láng/làng1.称汉末﹑三国时僧人支谦。月支国人,于东汉末迁居吴地,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魏吴录》﹑宋道诚《释氏要览·称谓》。 2.指晋代高僧支遁。 3.泛称僧人。

玄奘(602-664)

玄奘(602-664)的同义词反义词
xuán zàng/zhuǎng (602-664)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俗称唐僧。原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印度。初在那烂陀寺受学,后又游学印度各地,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645年回国,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记旅行途中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即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

英若诚(1929- )

英若诚(1929- )的同义词反义词
yīng ruò chéng (1929- )演员,翻译家。北京人。满族。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建国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86年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演出剧目有《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译著有剧本《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等。

萧三(1896-1983)

萧三(1896-1983)的同义词反义词
xiāo sān (1896-1983)诗人,翻译家。湖南湘乡人。早年参加新民学会。后留学法国、苏联。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1939年回国,主编《大众文艺》、《新诗歌》等。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常委。著有诗集《和平之路》、《友谊之歌》等。有《萧三文集》。

鲁彦(1901-1944)

鲁彦(1901-1944)的同义词反义词
lǔ yàn (1901-1944)小说家,翻译家。原名王衡,又名王返我,浙江镇海人。曾参加文学研究会、世界语协会。抗战期间主编《文艺杂志》,宣传抗日。著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长篇小说《苦海》、《野火》等。被鲁迅称为“乡土文学”作家。

朱生豪(1912-1944)

朱生豪(1912-1944)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ū shēng háo翻译家。浙江嘉兴人。1933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后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1941年起专事译著,共译出莎士比亚剧本三十一部,建国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为《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梁实秋(1902-1987)

梁实秋(1902-1987)的同义词反义词
liáng shí qiū (1902-1987)作家,翻译家。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任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1949年去台湾任教。著有散文集《雅舍小品》、《沉思录》、《秋室杂忆》、《文学因缘》等。从30年代起至1967年止,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12 共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