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腔

调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diào qiāng1.戏曲剧种。也叫掉腔。现在叫"新昌高腔"。明末清初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新中国成立前绝迹于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新生。传统剧目有《蔡伯喈》﹑《三关斩卞》等。

声腔

声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shēng qiāng戏曲名词。戏曲艺术根据演唱的腔调来区别剧种及其音乐的归属。通常把音乐或演唱方式上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腔调归为一个声腔系统。明清以来,影响较大的有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等。

川剧

川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chuān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以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清初到清中叶,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等相继流入四川,与当地语音结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声腔。各种声腔与当地民间灯戏经常同台演出,风格趋向统一,清末统称“川戏”,后改今称。剧目有《柳荫记》、《秋江》、《芙蓉传》等两千余种。

曼绰

曼绰的同义词反义词
màn chuò/chāo1.古代戏曲声腔之一。俗称高腔。

楚剧

楚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chǔ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曾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今称。由鄂东“哦呵腔”发展而成,清道光年间已盛行。唱腔有以迓腔为主的板腔和小调、高腔三类。主要剧目有《葛麻》、《宝莲灯》等。

祁剧

祁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qí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祁阳、衡阳、邵阳等地。曾名“祁阳戏”。是兼唱高腔、昆腔、弹腔的多声腔剧种。清中叶已盛行。剧目有《牛皋毁旨》、《昭君出塞》、《送粮》等近九百种。

婺剧

婺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wù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金华等地。曾名“金华戏”,1949年改今称。明代以来,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声腔经常合作组班演出,形成共同风格。兼唱分属联曲体和板腔体的六种声腔。剧目有《三请梨花》、《米糷敲窗》、《分水钗》等。

辰河戏

辰河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én hé xì1.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湖南沅江中游一带,该地区属古辰州,故名。清康熙﹑雍正年间已有职业班社。传统剧目中保存了许多整本的高腔戏。
12 共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