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调
马调的同义词反义词
mǎ tiáo/diào1.即马吊。 2.指清代同治年间马如飞所创的苏州弹词唱腔。当时苏州弹词以俞(俞秀山)调和马(马如飞)调最为流行。马擅长演唱《珍珠塔》﹐爽利清劲﹐率直如说白﹐编写弹词开篇很多﹐影响颇大。
隆兴寺
隆兴寺的同义词反义词
lóng xīng sì1.寺名。俗称正定大佛寺。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创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龙藏寺。宋时重建后改龙兴寺。清康熙年间改今名。寺内大悲阁高33米。阁中高达22米的铜制大悲菩萨像铸于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为中国古代铸铜艺术的杰作。寺内保存的隋代《龙藏寺碑》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足书
雁足书的同义词反义词
yàn zú shū1.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唐权德舆《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衡阳雁足书。"相传元郝经亦有雁足传书事。中统年间......更多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同义词反义词
fēi bào/pù lì bù hé/gě zuò yùn dòng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1919年,英国殖民者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导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涨。次年印度国大党通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内容包括:以和平方式抵制英国殖民政府机关、抵制英货、抗税等。从1920-1944年间,先后举行多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韦庄(836?-910)
韦庄(836?-910)的同义词反义词
wéi zhuāng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乾宁年间进士。曾为校书郎。后仕蜀,拜相。其诗多为怀古、伤时、旅愁之作,基调感伤低沉。尤长于七绝,风格清丽自然。所作《秦妇吟》对黄巢起义前后的显示有一定的反映,为唐代最长的诗歌之一。词作善用白描手法,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有《浣花集》。
马三峰
马三峰的同义词反义词
mǎ sān fēng清代西河大鼓演员。原名马大河,河北高阳人。活动年代在道光至同治年间。在木板大鼓和弦子书唱腔基础上,吸收民歌和戏曲唱腔创造新腔,并用大三弦伴奏,改木板为铁片击节,形成新曲种,后定名“西河大鼓”。
马剑洋
马剑洋的同义词反义词
mǎ jiàn yáng1.荷兰银元。铸于十七﹑十八世纪,清乾隆年间流入中国。因币面图案是一骑马持剑的人像,故名。
黄遵宪(1848-1905)
黄遵宪(1848-1905)的同义词反义词
huáng zūn xiàn (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光绪年间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驻美总领事,署理湖南按察使。因积极参与戊戌变法被革职。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反对拟古主义。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髦儿戏
髦儿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máo ér/er xì/hū1.旧时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之戏班或演出的戏。清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于京沪等地,多演唱京剧。清裕德菱《梨园佳话.馀论.女伶》:"女剧沪上谓之髦儿戏。髦﹐盖髻也。昔时妇人拖长髻而作男子冠服,致足笑人﹐故有此称﹐非时彦之谓也。"一说﹐原称"毛儿戏"。因创始班主名李毛儿﹐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雅琴﹞又预备叫一班髦儿戏来﹐当日演唱。"张友鹤校注:"一种由女演......更多
魏良辅
魏良辅的同义词反义词
wèi liáng fǔ明代戏曲音乐家。字尚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嘉靖年间,由张野塘等协助,在原昆山腔基础上,吸收海盐、余姚、弋阳诸腔的长处,形成新声,称“水磨调”,即昆腔。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