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下惠介(1912- )
木下惠介(1912- )的同义词反义词
mù xià huì jiè (1912- )日本电影导演。曾就读于东方照相学校。1943年起任导演,成名作为《大曾根家的早晨》。自编自导的《二十四只眼睛》和执导的《楢山节考》为其代表作。执导的影片还有《冲动杀人,儿子啊》、《破戒》、《卡门回故乡》等。
朱端钧(1907-1978)
朱端钧(1907-1978)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ū duān jūn导演、戏剧教育家。浙江余姚人。早年参与领导辛酋剧社,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参加复旦剧社。抗战时期任上海剧艺社以及华艺、同茂等剧社导演。建国后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导演剧目有《孔雀胆》、《上海屋檐下》、《关汉卿》、《年青的一代》等。著有《导演技巧对话》、《舞台创作技法》等。
河上肇(1879-1946)
河上肇(1879-1946)的同义词反义词
hé shàng/shǎng zhào (1879-1946)日本经济学家、哲学家。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后曾任该校教授。1932年加入日本共产党。曾作《资本论入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等,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时日本青年有很大影响。
游庠
游庠的同义词反义词
yóu xiáng1.就读于府或州县的学宫。庠,原是周代的乡学,后泛称学校。
石慧(1933- )
石慧(1933- )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í/dàn huì (1933- )电影演员。原名孙慧丽,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女。曾就读于香港策文英文书院。1951年从影。曾任香港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香港银都机构侨发贸易部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主演影片有《垃圾千金》、《雷雨》、《生死搏斗》等。
范长江(1909-1970)
范长江(1909-1970)的同义词反义词
fàn cháng jiāng新闻工作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5年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到西北地区采访,公开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西安事变后到延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后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新闻总署署长、《人民日报》社长。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走从
走从的同义词反义词
zǒu cóng/zòng1.谓上门就读。
金庸(1924- )
金庸(1924- )的同义词反义词
jīn yōng (1924- )作家。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就读于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曾任《东南日报》、《大公报》记者。1948年去香港,历任《新晚报》编辑、长城影业公司编剧、《明报》社社长,并兼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及电影剧本《绝代佳人》、《午夜琴声》等。
陈云裳(1919- )
陈云裳(1919- )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én yún cháng (1919- )电影演员。广东台山人。女。曾就读于广州女子师范学校。1935年从影。1945年后移居香港。主演影片有《木兰从军》、《云裳仙子》、《一夜皇后》、《满园春色》等。50年代后从事发型设计和服装设计等。
陈燕燕(1916- )
陈燕燕(1916- )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én yàn yàn (1916- )电影演员。北京人。满族。女。曾就读于北平圣心女子学校。1930年从影,先后在联华、明星等十余家影片公司拍片。1949年移居香港。后在香港、台湾两地拍片。曾因在影片《音容劫》中饰演角色,获亚洲影展最佳女配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