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同义词反义词
sū/sù dé hù bù qīn fàn tiáo/tiāo yuē/yāo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任何一方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另一方的国家集团。签约后不久,德国即进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条约,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轴心

轴心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óu xīn1.轮轴。详"轮轴"。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集团,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轴心国

轴心国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óu xīn guó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结成侵略同盟的法西斯德、意、日三国。1936年10月,德、意签约结盟,称“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也参加这个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国于1940年2月又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公开的军事同盟。

二战

二战的同义词反义词
èr 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称。

制度学派

制度学派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ì dù/duó xué pài美国经济学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有凡勃伦等。认为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制度、法律和伦理等,而不是市场。强调制度和结构分析,并将制度解释为人类本能与外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支配人们行动和思想的习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但不触动其所有制,主张社会改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为新制度学派。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的同义词反义词
fā zhǎn jīng jì xué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经济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附属国纷纷取得独立的情况下产生的。代表人物初期以西方经济学家为主,后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及发达国家的激进经济学家。前期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后期重视农业发展,并着重于对个别国家或不同类型的经验分析。

史里芬计划

史里芬计划的同义词反义词
shǐ lǐ fēn jì huá/huà德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制定的战略计划。1905年由德军参谋总长史里芬制定。其中心是速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在短期内先击败西方的法国,再全力进攻东方的俄国,力争在三四个月中结束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基本上采取这一战略方针,但最终都告失败。

告终

告终的同义词反义词
gào zhōng宣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

天皇

天皇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huáng日本皇帝的称号。公元5世纪时称“大王”,后改称“天皇”。大化改新后,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到了幕府时代,形同虚设。19世纪明治维新后,成为握有绝对权力的专制君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谓天皇的“神圣性”被否定,天皇成为日本国家的象征。

太平岛

太平岛的同义词反义词
tài píng dǎo1.我国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位于群岛西北。面积0.43平方公里。南沙群岛古称石塘(千里石塘﹑万里石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和马欢岛为其中较重要的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为日本侵占﹐战后归还中国。中国政府派官员接管﹐并在太平岛上勒石立碑。为纪念接收军舰"太平号"﹐始改名为太平岛。
12345 共7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