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棒
五色棒的同义词反义词
wǔ sè/shǎi bàng1.《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曹操﹞除洛阳北部尉"裴松之注引三国吴人撰《曹瞒传》:"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用以喻严刑峻法。
五都
五都的同义词反义词
wǔ dū/dōu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伏波
伏波的同义词反义词
fú bō1.汉将军名号。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2.谓平息变乱。
体语
体语的同义词反义词
tǐ/tī/bèn yǔ/yù1.指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反切隐语。即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又称反语。如晋孝武帝作清暑殿,有识者以为"清暑"的反语为"楚声",因为清暑切为楚,暑清切为声。见《晋书.孝武帝纪》。
六玺
刌度
刌度的同义词反义词
cǔn dù/duó1.谓使乐曲处处中节合律。语本《汉书.元帝纪赞》:"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
制策
制策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ì cè1.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北发
北发的同义词反义词
běi fā1.古代北方地名。《大戴礼记.少闲》:"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卢辩注:"北狄地名。其地出迅足鹿。"《汉书.武帝纪》:"海外肃眘﹑北发﹑渠搜﹑氐﹑羌徕服。"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王恢传》'北发﹑月支可得而臣'﹐似国名也。"一说﹐发﹐犹征召。参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十一﹑王先谦《汉书补注.武帝纪》。
十二博士
十二博士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í èr bó shì1.汉宣帝黄龙元年立十二博士。即《易》之施雠﹑孟喜﹑梁丘贺,《书》之欧阳生﹑夏侯胜﹑夏侯建,《诗》之辕固生﹑申培﹑韩婴,《礼》之后苍,《春秋谷梁传》之江翁,《春秋公羊传》之严彭祖。参阅《汉书.宣帝纪》﹑《汉书.百官公卿表七》。
司隶章
司隶章的同义词反义词
sī lì/dài zhāng1.《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新莽末年淮阳王刘玄起兵后,将北都洛阳,以刘秀兼代司隶校尉。刘秀置僚属,作文移与属县,从事伺察。一如旧章。三辅吏士东迎刘玄部队,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本谓恢复汉朝官仪服饰制度。后用以比喻帝室中兴,国土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