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篇

作者: 佚名 论语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

焉能为亡?

”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 子夏曰:“日知......更多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 「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传说他曾取良马八骏,献与周穆王,周穆王乘这八匹骏马西巡狩猎。

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在池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为周穆王御车,日趋千里,息徐偃王反叛,其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既今山西省洪洞具北,其后为赵氏。

「百家姓」编与宋朝,皇帝的的姓氏是国姓,当然放在第一。

「百家姓」的第一句,「赵钱孙李」,......更多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 「韩」源出; 一;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

据《通志。

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

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音谢)继位后,称为晋侯。

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陜西韩城),其后逐有韩氏。

二;以国为氏。

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于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新郑县)。

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攻灭。

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

三;据《魏书.官氏志》......更多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 「岑」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引用《吕氏春秋》云;周武王封周文王异母弟耀子渠为岑子,其地处梁国岑亭(陜西韩城县)。

子孙以国为氏。

家族名人 岑参(715~770) 唐棘阳人(今河南新野县)。

工诗,始佐戎幕,曾至天山一带,故多边塞、战伐之咏。

因其属词清尚,用心良苦,故诗调特高。

累官补阙起居郎,后出为嘉州刺史,故世称为岑嘉州。

着有岑嘉州集。

岑毓英(1829-......更多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 「贺」源出 ; 一;为「庆」氏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桓公之孙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为氏。

东汉时有庆纯,任侍中,当时汉安帝之父为清河王刘庆,为毕清河王的名讳,庆纯改姓为「贺」氏(取「贺」与「庆」两字义同)。

故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后方有贺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贺兰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贺......更多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 「毕」源出 ; 一;出自「姬」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被封于毕邑(陜西咸阳市),世称毕公高,其后逐有毕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出连」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毕」氏。

家族名人 毕升 生卒年不详。

北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发明胶泥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家。

地望分布 河南河内郡,山东东......更多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 「禹」源出 ;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韶》及《姓考》所载,妘姓之裔,封于鄅,即春秋鄅国(在今山东省临沂县北十五里),后去邑旁为禹氏. 家族名人 夏禹 地望分布 甘肃东乡,山东临沂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 「靳」源出: 一、出自芈姓。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云:春秋时楚国有大夫靳尚,食采于靳,以邑名为氏。

二、五胡十六国时,匈奴族有靳氏。

有靳淮自立为王。

家族名人 靳辅(公元1633-1692年) 字紫垣,清代辽阳人,顺治九年以官学生考授国史院编修,后升为内阁学士,河道总督。

当时黄河决堤,不复归海;

靳辅因势利导,筑堤束水,使河水重归故道。

着有《治河书》、《靳文襄奏疏》等。

靳义 字原礼,明代淇......更多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宓(Fú,Mì)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宓姓出自上古的伏(宓)羲氏,与伏姓的源流是一样的,是伏(宓)羲氏的后裔。

宓姓始于远古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因宓(Fú古音伏,今多读Mì音蜜)字和伏字通用,伏姓也叫宓姓,其后子孙称宓姓。

伏羲,古代的时候作宓羲,又作庖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

他的后代有宓(伏)和包两个姓。

所以说伏姓和宓姓实际上是一个姓。

如汉代人伏生,也叫做宓生。

......更多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所谓符,是古代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名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或木制成某种形状,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者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合,以检验真假。

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灭掉以后,末代君王鲁国倾公有个孙子叫公雅,后来在秦国担任符玺令,其后人便以符为姓。

符姓发祥之地,根据学者考证,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公雅的子孙,遍布全国各地的符姓人家,追根究源,他们的老家是在河南。

望族居琅琊郡(今山东......更多

2122232425 共7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