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痿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更多

素问·病能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

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

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更多

素问·奇病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

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更多

素问·刺禁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更多

素问·长刺节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刺,入一傍四处。

治寒热。

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

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

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

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更多

素问·著至教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

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帝曰:......更多

素问·脉要精微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

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更多

素问·气厥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疒至)。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更多

素问·刺腰痛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

刺厥阴之......更多

素问·痹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更多

6789 共8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