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从天上来

朝代:作者: 姬翼 体裁:

肥马轻衫。

富贵里功名,心醉如酣。

枕中春梦,谁信鹏程,摩天巨翼图南。

被目前虚幻,空撄扰、枷锁擎担。

更何堪。

向蝇头蜗角,苦苦贪婪。

他日眼开方省,便声利场中,税驾停骖。

着鞭方外,打破疑团,冷笑暮四朝三。

现本来一点,凝然在、秋月寒潭。

个中参。

听金童谣唱,玉女玄枯木寒灰。

寄野墅茅堂,冷淡林隈。

地偏人静,月朗风清,窗户绝点尘埃。

有自然消息,银霞璨、珠玉琼瑰。

信悠哉。

看龙蟠金鼎,凤舞丹台。

举世利名心醉,更谁仗鹏......更多

春光好

朝代:作者: 和凝 体裁:

频叶软,杏花明,画船轻。

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

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春兴

朝代:作者: 武元衡 体裁: 七绝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香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注释: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

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

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

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

题目“春兴”,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更多

春夜喜雨

朝代:作者: 杜甫 体裁: 五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不是吗?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你看它多么「好......更多

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得筵字)

朝代:作者: 杜甫

北斗三更席,西江万里船。

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

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

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

出处全唐诗:卷232_12

春夜洛城闻笛

朝代:作者: 李白 体裁: 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注释: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更多

春夜闻笛

朝代:作者: 李益 体裁: 七绝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注释: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

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

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

前二句写闻笛。

......更多

春宵

朝代: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类别:记时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注释[注释](1)歌管:歌歌曲。

管,笙箫。

(2)夜沉沉:夜深。

[译文]春天的夜晚,即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

花朵散发出丝丝缕缕醉人的清香,在月光下摇曳着朦胧的倩影。

楼台处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与箫声。

夜深了,望着院中空荡荡的秋千架,我沉醉于良宵美景之中。

春尽

朝代:作者: 韩偓 体裁: 七律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释注释: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

《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

本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

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更多

春山月夜

朝代:作者: 于良史 体裁: 五律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注释注释:诗的开头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

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

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更多

3637383940 共85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