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门黄歇 朝代: 唐 作者: 周昙 春申随质若王图,为主轻生大丈夫。女子异心安足听,功成何更用阴谟。出处全唐诗:卷728-87 春词二首(乐府诗题作陌上桑) 朝代: 唐 作者: 常建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注释写少女。其一闺思;其二采桑。注:1:春词:乐府诗题作〈〈陌上桑〉〉。按,此二首与后一首〈〈春词〉〉或为一组。2:菀菀黄桞丝,蒙蒙杂花垂:菀菀,盛貌。3:日髙红妆卧,倚对春光迟:红妆,言女子。3:宁知傍淇水,騕裊黄金羈:淇水,〈〈诗〉〉:“期我乎桑中,要......更多 春词 朝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体裁: 七绝 类别:记时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注释注解: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韵译: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评析: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更多 春闺思 朝代: 唐 作者: 张仲素 体裁: 五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注释注释: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这诗的诗境很象画,甚而有几分象雕塑:一位采桑女子手提空笼(一种篮状竹器),......更多 昭君村 朝代: 宋 作者: 苏泂 都将心事与琵琶,青冢魂归路转赊。赢得故乡儿女子,至今头白不离家。 曲游春 朝代: 宋 作者: 周密 体裁: 词 禁苑东风外,颺暖丝情絮,春思如织。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漠漠香尘隔。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柳陌。新烟凝碧。映帘底宫眉,堤上游勒。轻暝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歌管酬寒食。奈蝶怨、良宵岑寂。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注释注释:原序:禁烟湖上薄游,施中山赋词甚佳,余因次其韵。盖平时游舫,至午后则尽入里湖,抵暮始出,断桥小驻而归,非习于游者不知也。故中山极击节余......更多 更漏子 朝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体裁: 词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注释注释:《白雨斋词话》称此词“婉转缠绵,深情一往,”《宋词选释》也称其“景丽而情深”,皆为深透之语,道出了此词的艺术风格所在。全词以闲雅的笔调和深婉的情致,抒写了春日闺思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纯美的词境。上片以轻倩妍秀的笔触 ,描写室外美好的春景。起首三句描绘柳丝长长 、桃叶细嫩 、深......更多 更漏子 朝代: 唐 作者: 李煜 体裁: 词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注释注释:(一题温庭筠作)1.迢:远.递:近.迢递:形容声音越来越远. 2.塞雁:别作"寒雁".塞:边塞. 3.寒乌:别作"城乌".寒乌,即乌鸦. 4.重幕:别作"帘幕".重:层层. 5.谢家:晋代才女谢道韫,善诗,因此后人以"谢家"泛指青年女子. 6.背:暗.红烛背:指灯烛燃尽. ......更多 望夫石 朝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体裁: 七绝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注释注释: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极为普遍。此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更多 望夫石 朝代: 唐 作者: 王建 体裁: 七古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注释注释: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更多 4142434445 共9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