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朝代:作者: 苏轼 体裁:

寒雀满疏篱。

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

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著枝。

注释注释: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

词中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上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

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更多

南乡子 次冯雪崖韵二首

朝代:作者: 姚燧 体裁:

荆宪品皆加。

才罢还除世共华。

恨杀岘山山下路,梅花。

谁醉双瓶玉照沙。

涂水听宣麻。

行脚阳春起未涯。

君去莫嗟风土异,堪夸。

君祖乡邻寒雀满疏篱。

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

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著枝。

注释注释: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

词中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更多

南乡子 次可行韵二首

朝代:作者: 许有壬 体裁:

薄宦苦营营。

半世长亭复短亭。

一旦结茅当叠嶂,云屏。

朝暮阴晴几样青。

浊酒瓦盆盛。

农父无才却有情。

好雨知时公到此,安宁。

话到盆空薄宦苦营营。

半世长亭复短亭。

一旦结茅当叠嶂,云屏。

朝暮阴晴几样青。

浊酒瓦盆盛。

农父无才却有情。

好雨知时公到此,安宁。

话到盆空荆宪品皆加。

才罢还除世共华。

恨杀岘山山下路,梅花。

谁醉双瓶玉照沙。

涂水听宣麻。

行脚阳春起未涯。

君去莫嗟风土异,堪夸。

君祖乡邻寒雀满疏篱。

争抱寒柯看玉蕤。

......更多

南乡子 次韵答魏鹏举

朝代:作者: 刘敏中 体裁:

英誉蔼西秦。

襟量温和别有春。

落笔妙词新可喜,精神。

玉叶琼葩不染尘。

后逸鲍参军。

谁道儒冠误却身。

相见莫谈尘世事,销魂。

趁取追欢薄宦苦营营。

半世长亭复短亭。

一旦结茅当叠嶂,云屏。

朝暮阴晴几样青。

浊酒瓦盆盛。

农父无才却有情。

好雨知时公到此,安宁。

话到盆空薄宦苦营营。

半世长亭复短亭。

一旦结茅当叠嶂,云屏。

朝暮阴晴几样青。

浊酒瓦盆盛。

农父无才却有情。

好雨知时公到此,安宁。

话到盆空荆宪品皆加。

才罢还除世共华。

......更多

古诗十九首

朝代:作者: 汉无名氏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注释注释: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八。

一端:半匹。

《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

”合欢被:“合欢”,一种图案花纹的名称,这种花纹是象征和合欢乐的,凡器物有合欢文的往往就以合欢为名。

著:在衣被中装绵叫做著,也叫做“楮”,字通。

长相思:丝绵的代称。

“思”......更多

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朝代:作者: 陈襄

我爱仙居好,经营尽国工。

庶民心喜悦,小邑势尊隆。

万瓦如云合,千题不日砻。

自非仁惠术,愧子一观风。

喜故人来访共论易

朝代:作者: 释文珦

读书无与如,日夕友猿狙。

喜悦深交至,参同未画初。

语边惊鬼魅,句里得真儒。

兹事忘来久,因君又起予。

喜达行在所三首

朝代:作者: 杜甫 体裁: 五律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注释愁思胡笳夕, 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 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 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 呜咽泪沾巾。

这首......更多

堂成

朝代:作者: 杜甫 体裁: 七律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注释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

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

这诗便是那时所作。

诗以“草堂”为题,写的主要是草堂景物和定居草堂的心情。

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座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

从草堂可以俯瞰郊......更多

定风波

朝代:作者: 苏轼 体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注释:原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更多

12345 共25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