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朝代:作者: 李真人 体裁:

还丹水火将何作。

须知两位相交错。

火在水中求。

水从火里流。

水流遭火克。

为有中男力。

水被火凌持。

相携一室归。

还丹节行将何作。

师曾嘱咐留言约。

莫近贵豪门。

贵豪赚杀人。

不须夸富有。

富有难长久。

隐循且悠悠。

愿将天地俦。

还丹根蒂将何作。

须凭金火相销铄。

金火得长生。

方成夫与妻。

夫妻情重重。

共隐真人洞。

真洞约回期。

天符来便归。

还丹火法将何作。

初从复卦终于剥。

旦暮用屯蒙。

潜行造化工。

进为春夏月。

退象秋冬节。

既未入坤......更多

菩萨蛮

朝代:作者: 李真人 体裁:

还丹龙虎将何作。

北方玄武南朱雀。

朱雀变为龙。

元宫养大虫。

大虫食草木。

龙爱吞金玉。

交战向沧溟。

俱伤血满形。

还丹水火将何作。

须知两位相交错。

火在水中求。

水从火里流。

水流遭火克。

为有中男力。

水被火凌持。

相携一室归。

还丹节行将何作。

师曾嘱咐留言约。

莫近贵豪门。

贵豪赚杀人。

不须夸富有。

富有难长久。

隐循且悠悠。

愿将天地俦。

还丹根蒂将何作。

须凭金火相销铄。

金火得长生。

方成夫与妻。

夫妻情重重。

共隐真人洞。

真洞约回......更多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石请客

朝代:作者: 卢仝

启母是诸母,三十六峰是诸父。

知君家近父母家,小人安得不怀土。

怜君与我金石交,君归可得共载否。

小人无以报君恩,使君池亭风月古。

出处全唐诗:卷387-36

蜀国弦

朝代:作者: 李贺 体裁: 乐府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注释坠:一作堕。

竹云:一作行云。

---------------------------此诗拟古乐府,言蜀道难也。

结尾处反用其意,言不舍。

注:1:蜀国弦: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

2: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枫香,枫树有脂而香。

《本草》云:"枫香,一名白胶,其枝入地,千年成琥珀。

" 锦水,即锦江。

《 华阳国志......更多

葛覃

朝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1],为絺[2]为绤[3],服之无斁[4]。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

归宁父母。

注释注释:葛:植物名。

覃:借作藤[1]:音获,煮[2]:音吃,细葛布[3]:音戏,粗葛布[4]:音译,厌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更多

蒙训

朝代:作者: 杨简

父母生子身,身是父母个。

如何却言我,言我大不可。

父母在此坐,子则不敢坐。

不坐乃当然,父母如天大。

男儿立父旁,女儿立母旁。

男儿拱手立,女儿敛衣裳。

捧盥兼洒扫,将茶及奉汤。

言语须低软,依前立正方。

兄姊惟薛敬,弟妹常爱慈。

饮食先尊长,不敢遽有之。

尊长若嗔我,嗔我是爱我。

欲我为君子,所以约束我。

语话须诚实,步履学疏迟。

头容常正直,四体莫邪欹。

蓼莪

朝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注释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

莪(音俄):莪蒿。

蔚(音卫......更多

蔡州三首

朝代:作者: 孔武仲

行路难,归去来。

三日汝南城不开,天角隐隐闻轻雷。

掣电更划划,猛雨还漼漼。

稍添汪汪陂,渐淹高高台。

我欲晨兴出南郭,极目唯月白水漫蒿莱。

驿道安在哉,连山洑流相喧豗。

父母不复顾,婴孩弃之如尘埃。

戢戢生鱼头,人世永隔良可哀。

清都咫尺可以诉,谁挽北斗魁。

呜呼行路之难,邦人之灾。

虎号南山

朝代:作者: 黄庭坚

一章虎号南山,北风雨雪。

百夫莫为,其下流血。

相彼暴政,几何不虎。

父子相戒,是将食汝。

二章伊彼大吏,易我鳏寡。

矧彼小吏,取桎梏以舞。

念昔先民,求民之瘼。

今其病之,言置於壑。

三章出民于水,惟夏伯禹。

今俾我民,昏垫平土。

岂弟君子,伊我父母。

不念赤子,今我何怙。

呜呼旻天,如此罪何苦。

蜀路石妇

朝代:作者: 白居易 体裁: 五古

道傍一石妇,无记复无铭。

传是此乡女,为妇孝且贞。

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

夫行二十载,妇独守孤茕。

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宁。

其妇执妇道,一一如礼经。

晨昏问起居,恭顺发心诚。

药饵自调节,膳羞必甘馨。

夫行竟不归,妇德转光明。

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

俨然整衣巾,若立在闺庭。

似见舅姑礼,如闻环珮声。

至今为妇者,见此孝心生。

不比山头石,空有望夫名。

出处全唐诗:卷424-22

5657585960 共85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