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龈炎


拼音:ren

症状: 从妊娠两到3个月后开始出现症状,至8个月时达高峰。牙龈鲜红,光亮或暗紫色,高度水肿、肥大,质地松软,极易出血。分娩后随女性激素水平恢复可自动消退到妊娠前状态。

治疗: 出血严重者进行治疗,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体积较大妨碍进食者可手术切除,尽量选择在妊娠第4-6月之间为好。

相关信息:

妊娠期龈炎的发病率约为30%-100%。

发病与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口腔卫生良好者发生率较低,妊娠期妇女好发。

疙疹性口炎


拼音:ge

症状: 多发生于1-5岁儿童,病程一星期。为急性口腔粘膜疱疹,伴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压痛。涂片染色、血清抗体、免疫荧光抗原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给予高能量、易消化、富营养的流食或软食,口服多种维生素,病重者给予解热、镇痛、消炎药,可用干扰素治疗,局部用2.5%金霉素甘油糊剂。

相关信息:

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疾病毒所引起,通过飞沫感染与直接接触致病。

口腔红斑


拼音:kou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本病以40-50岁以上患者多见。病损表现为鲜红色、天鹅绒样口腔红斑,界限清楚,自觉症状不明显或无。 二、分型 (一)均质型红斑 红斑表面光滑、柔软,多见于颊、腭等处粘膜。 (二)红白交错型红斑 在红斑中间杂有颗粒样白色角化表现,以舌腹、口底多见。 (三)颗粒型红斑 红斑表面有红色颗粒,可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

治疗: [治疗] 应去除口腔内一切刺激因素已确诊为本病者应行手术、激光、冷冻、放疗等除去病变,不宜保守治疗。

相关信息:

口腔红斑是一种非常严重而少见的癌前病变。

[病因] 病因不明。

来源于增殖性红斑。

面部疖


拼音:mian

症状: 疖是指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肤的急性化脓性感染。面部疖初起时为圆形小硬结,皮肤微红,有疼痛,烧灼感,肿大呈锥形,跳痛,顶端出现白色脓头,破溃后自愈。面部皮肤尤其是唇、鼻部为好发区。

治疗: 疖肿早期患处用2%碘酸涂抹,每日3次,禁忌挤压、挑刺,有脓栓时可用消毒镊子夹出,并涂以碘酚。

相关信息: 耳根至两侧口角连线称危险三角。感染可进入颅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或经血循环导致败血症、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涎石病


拼音:xian

症状: [诊断] 本病以中年人多见。进食时尤其是进酸性食物时腺体肿大和剧烈胀痛,停止进食后不久可渐缓解并消失,反复发作后可呈肿块,常触及硬块,并有压痛。常伴慢性炎症,导管口粘膜红肿,挤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导管可变成条索状。X线摄片检查、涎腺造影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 颌下腺导管结石而腺体正常者应行结石摘除术,颌下腺腺体结石或导管后部结石而腺体己变硬者应行颌下腺切除术。腮腺导管结石应行结石摘除术二腺体内结石则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

相关信息:

涎石病是涎腺导管或腺体内形成结石所引起的疾病。

以颌下腺多见,其次是腮腺。

[病因] 与涎液排出不畅而浓缩、腺体或导管内异物存留、涎腺导管壁炎症、人体无机盐代谢异常等有关。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拼音:kou

症状: 二、症状 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时炎症区红肿、发硬,有压痛和凹陷性水肿、脓肿形成后皮肤或粘膜侧红肿,有明显压痛,或变软有波动感。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明显,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给高蛋白、高热量及含维生素B、C的饮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病情危重者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应及时治疗或拔除病源牙、异物、感染的囊肿和肿瘤等。 二、全身治疗 应根据病情选择有效的抗生素。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较重者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急重者可给头孢唑啉、氨苄青霉素,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用,腐败坏死性感染可加用甲硝唑,每次0.5g,静滴,每日1次。也可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 三、局部治疗 初期局部可外敷六合丹、抑阳散、金黄散、鱼石脂软膏,或超短波。激光、红外线、紫外线等。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切开后行脓腔冲洗换药,放置引流条。

相关信息: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颜面、颌周及口咽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炎症弥散时称蜂窝织炎,局限时称脓肿。

[病因] 常有原发疾病如根尖周炎、冠周炎、涎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疖或痛等。

病原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

"

婴幼颌骨骨髓炎


拼音:ying

症状: 发病急骤,突然出现高热、寒战、哭闹不安,重者昏睡、意识不清。患侧面部、眶下及内毗皮肤红肿,迅速向眼周扩散,眼睑红肿,眼裂变窄,口腔粘膜红肿。脓液可从内毗、腭部、牙槽突。鼻腔等处流出,形成瘘管,有脓、小死骨、甚至坏死牙胚排出,面部遗留畸形。X线摄片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早期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注意全身支持疗法,防止败血症发生,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避免误吸人肺,病灶局限或死骨形成可行刮除术。

相关信息: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上颌多于下颌。

多由于口腔粘膜或皮肤损伤、母体乳腺炎、血源感染所引起,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

放射性颌骨坏死


拼音:fang

症状: 发病缓慢,放射治疗后数月至数年出现症状,常发生于拔牙或损伤后,伤口不愈。早期呈持续性针刺样疼痛,粘膜破溃,牙槽骨、颌骨外露,如感染则露出的骨面长期不愈,可形成窦道。X线摄片可助诊断。

治疗: 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增加营养,输血,镇痛,并应引流、冲洗及消炎抗菌治疗,有死骨形成时行死骨摘除术,可行高压氧治疗,每次1.5-2小时,每星期5-6次。

相关信息:

放射性颌骨坏死由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引起,发生率为口癌放疗患者的10%左右。

男性多于女性,常见于40-50岁。

面颈部淋巴结炎(急性面颈部淋巴结炎)


拼音:mian

症状: 急性面颈部淋巴结炎多来自上呼吸道感染、口腔内感染、皮肤损伤与感染。早期淋巴结肿大、疼痛,界限尚清,全身反应较轻,化脓期疼痛加剧,触痛明显,体温升高,轮廓不清,形成脓肿,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压痛明显或波动感,若脓液穿破可形成腺源性蜂窝织炎。

治疗: 治疗应局部热敷、理疗,外敷和口服消炎药,化脓后及时切开引流。

相关信息:

面颈部淋巴结炎(慢性面颈部淋巴结炎)


拼音:mian

症状: 慢性面颈部淋巴结炎多继发于慢性牙源性炎症、慢性扁桃体炎,或由急性转变成慢性。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淋巴结稍大,较硬韧,轻度压痛,活动,无粘连,边界清楚,若炎症反复发作则常有粘连,可留纤维性增生性改变,也可突然急性发作。

治疗: 仅淋巴结肿大而无症状者一般勿需处理,如反复发作应找到原发灶予以清除,如淋巴结肿胀明显可手术摘除。

相关信息:
1234 共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