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李四光诞辰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
他勤奋好学,13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学校,但当时他并未想到要学地质。
离开家乡坐船到武昌去上学时,他看见帝国主义军舰在长江里横冲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国的小木船,非常气愤,发誓一定要学造船,造出大兵舰,把洋人赶出长江,赶出中国!后来,他果然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保送去日本,学造船工业。
可是,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又要矿石作原......更多
科克伦走钢丝跨越夔门天堑创造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1995年10月28日上午,加拿大人杰伊·科克伦靠一根50磅重的平衡杆,从约400米高处踩着钢丝绳从长江北岸走到南岸,跨越瞿塘峡夔门天堑,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约有2万余人在现场目睹了这一人类壮举。
上午11点整,科克伦从夔门北岸离江面375米高的老鹰嘴出发,手持一根长约10米的铝质平衡杆,在没有任何保护设施的情况下,缓缓向南岸行走,途中没作停留,行至一半时还挥手向观众致意。
夔门天下雄世人皆知。
淮海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联合举行淮海战役,整个战役由邓小平、陈毅统一指挥。
东北国民党军全部被歼,徐州地区国民党军有南撤的迹象。
据此,中共中央军委采取粟裕的建议,决定以60万兵力,全歼国民党军主力于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平汉路以东地区。
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
12日,开始围歼国民党军黄伯韬兵团,并将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分别阻于蒙城、固镇地区。
蒋介石为重战宿县,调集兵......更多
上海开埠 中外贸易中心转移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开埠。
从此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
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通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等等。
但其中麦都思在开埠当年创办的墨海书馆印刷所,为外国资本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企业。
麦都思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
墨海书馆是他将其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设立的印刷机构迁来中国以中文命名的编译出版机构。
前后存在约20年。
主要......更多
毛泽东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
1970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毛泽东批准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工程。
1969年10月,毛泽东在武汉听取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政委刘丰提出的兴建三峡大坝设想时说到,在目前备战时期不宜作此想。
此后,为了解决湘西、鄂西、豫西、川东等地区三线建设和生产用电,武汉军区、水电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转而设想改修三峡下游宜昌的葛洲坝低坝,采用径流发电,既可避免战时轰炸使下游淹没的危险,又可争取较短时间加大航运和发......更多
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诞辰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
父亲毛顺生一心想着成为当地首富,但他除了农民的一点精明外,既无宏大的发财计划,更无半点政治理想。
他做梦都没想到,儿子毛泽东日后会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
毛顺生只让毛泽东念了两年书,他认为学会了识字和算数记帐就够了,再念下去既浪费米钱,更浪费劳力。
因此他就把毛泽东从私塾中领回来,白天跟着他下地干活,晚上给他算数记帐。
酷爱读书的毛泽东不甘心......更多
汪精卫和日本签订《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
1936年12月30日,大汉奸汪精卫和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签订《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包括同年缔结的《日汪密约》和关于成立伪政权问题的换文。
《日汪密约》主要内容为:一、割让中国东北给日本,将蒙疆、华北、长江下游和华南岛屿,定为“日支强度结合地带”,由日军长期占领。
二、伪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由日本顾问或职员监督。
三、伪军和伪警察由日本供给武器并加以训练。
四、伪政府的财政经济政策和工农交通事业由日本控制,......更多
重庆临时政府还都南京
1946年5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还都令,宣布5月5日“凯旋南京”。
抗战结束后一个时期,国民党着手准备返回南京。
4月23日,决定恢复设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作为国民政府离开重庆后在四川的最高统治机构。
28日,国民政府还都大典筹备委员会成立。
下午,蒋介石乘“美龄号”专机离渝,途经西安、汉口,5月3日抵达南京。
5日,南京城里处处张灯结彩,旌旗招展,一派节日景象。
上午10点30分,长江路国民大会......更多
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
1842年6月16日,英军在鸦片战争中,为了控制长江门户,攻陷吴淞、宝山,66岁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
陈化成(1776年生),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人。
行伍出身。
曾任金门镇总兵、福建水师提督。
平日善抚士卒,甚得军心。
鸦片战争爆发前,曾督率部下多次击退英舰在福建沿海的侵扰,为闽浙总督邓廷桢所器重。
战争爆发后调任江南提督,驻守要塞吴淞口,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新铸8000斤铜炮60门,筑土垒26......更多
武汉遭受百年罕见大暴雨袭击
1998年7月21日,武汉市遭受百年罕见特大暴雨袭击,6万多干部群众在武汉三镇展开了一场抗灾排渍的战斗。
近4万人的防汛大军坚守在400多公里的堤防上,随时准备迎战即将到来的长江又一次洪峰。
从21日凌晨5时至16时,武汉市普降暴雨。
降水量达280多毫米,其中汉阳地区降水达438毫米。
降水强度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全市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水。
在武汉三镇,不时可以看到在渍水中抛锚的汽车。
人们在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