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ùn①讨论;

议论。

《出师表》:“每与臣~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评定赏罚;

判定。

《出师表》:“宜付有司~其刑赏。

”③说。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魏晋。

”④辩论。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

”⑤研究;

研讨。

《五蠹》:“~世之事,因为之备。

”⑥言论;

主张;

学说。

《甘藷疏序》:“余不侫,独持迂~。

”⑦文体的一种,即议论文。

《文选序》:“~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

”查询

bì①偏颇;

邪僻。

陆九渊《与张辅之》:“古之所谓曲学~行者,不必淫邪放僻。

”②巧言谄媚。

《汉书•礼乐志》:“民渐渍恶俗,贪饕险~,不闲义理。

shuō①陈说;

讲说。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如此。

”②说明;

解说。

《离骚》:“众不可户~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③言论;

说法;

主张。

《鸿门宴》:“而听细~,欲诛有功之人。

”④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

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

《黄生借书说》:“为一~,使与书俱。

”shuì劝说;

说服。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王万端。

”yuè通“悦”。

喜欢;

高兴。

《论语》:“学而时......更多

dì①细察;

注意。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审~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②佛教用语。

道理;

真理。

吴师道《游山》:“偶逢赤髭侣,瞩我听真~。

”【谛当】恰当;

精确。

zhì①人质;

抵押品。

《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

”②作人质;

作抵押品。

《触龙说赵太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于齐。

”③质地;

底子。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而白章。

”④质朴;

朴实。

《论语•雍也》:“~胜文则野,文胜~则史。

”⑤资质;

禀性。

《送东阳马生序》:“非天~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⑥刑具;

刀斧底下的垫座。

又写作“锧”。

《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请罪......更多

guàn①穿钱的绳。

《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朽而不可校。

”②古代货币单位。

一千为一贯。

《智取生辰纲》:“五~足钱一桶。

”③穿过。

《柳毅传》:“然而恨~肌骨,亦何能愧避。

”④融会贯通。

《张衡传》:“遂通五经,~六艺。

”⑤事;

例。

《论语•先进》:“仍旧~,如之何?

”⑥条理。

《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靡不毕见。

”⑦侍奉;

服侍。

《硕鼠》:“三岁~女,莫我肯顾。

”⑧通“惯”,习......更多

mào①交换;

交易。

《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丝。

”②变;

改变。

陆机《辩亡论》:“险阻之利,俄然未改,而成败~理,古今诡趣,何哉?

”③混杂。

裴骃《序》:“是非相~,真伪舛杂。

”【贸首】两人都想互取对方之首,指不共戴天之仇。

zàn①帮助;

辅助。

《赤壁之战》:“此天以卿二人~孤也。

”②介绍;

引见。

《信陵君窍符救赵》:“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宾客。

”③称赞。

《报刘一丈书》:“闻者亦心计交~之。

”④文体的一种,一般用于颂扬。

《雁荡山》:“唐僧贯休为《诺矩罗~》。

”⑤赞语。

纪传等文章论著后的总评性文字。

如《芋老人传》篇末有“赞曰”。

【赞礼】古代举行典礼时,唱读仪式让人行礼。

【赞理】助手。

【赞襄】帮助。

biàn①分别;

辨别。

《孟子•鱼我所欲也》:“万钟不~礼义而受之。

”《木兰诗》:“又兔傍地走,安能~我是雄雌。

”②通“辩”,辩论;

申辩。

《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

”bàn同“辦”,治理。

《荀子•议兵》:“城郭不~,沟池不抇。

dí①道路。

屈原《九章•怀沙》:“易初本~兮,君子所鄙。

”(易初本迪:改变最初的道路。

)【又】道理。

《尚书•大禹谟》:“惠~吉,从逆凶。

”②开导;

引导。

《尚书•太甲上》:“启~后人。

”③遵循。

扬雄《法言•先知》:“为国不~其法。

”④进用;

引进。

《荀子•儒效》:“弗求弗~。

”⑤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

《尚书•立政》:“古之人~惟有夏。

”【迪哲】行为明智。

678910 共193条